麦吉窗影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话题 » 内容详情

马哈希最新娱乐体验_马哈木为什么血统不纯(2024年12月深度解析)

内容来源:麦吉窗影视所属栏目:话题更新日期:2024-12-01

马哈希

向马哈希尊者学正念8 内观禅修 问2. 尊者!能否请您解释satipaṭṭh䁮a的意思? satipaṭṭh䁮a,意谓正念,或持续地觉知。禅修者应该觉知的,是当下发生在自身的身体的(身念住)、感受的(受念住)、心理的(心念住)或一般的(法念住)现象。 (《念住经讲记》) 问3. 尊者!我相信您的禅修一定进步神速,观智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是吗? 在练习了三、四周后,因为我尚未付出充分的努力,所以仍然无从欣赏这方法。不过,有些禅修者虽然也是新学,但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却已培养了足够的定力和正念,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无常、苦、无我。就我而言,练习了四、五天后,甚至过了一个月了,依旧没有任何进展,那时可说是一无所获。这是因为我对这方法没有足够的信心,而且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这情况是,巴利称为vicikiccha的怀疑,阻碍了观智、道果的生起。所以,去除这种怀疑是很重要的。我当时浪费时间在怀疑上,误把怀疑当作有效的分析。 我那时想,观察目标为走、弯、伸等,这只是观察概念法,而非究竟法,禅师把这当作基本的训练来教导我,也许迟些时候他会教我辨别名、色。后来在我持续练习之下,我豁然了解:「啊!观照走、弯、伸等的身心现象并非只是基本训练,这也是中、高阶的教导!我所需要的教导就是这些而已,不需要其他的了。」 (《圣住经讲记》) 问4. 尊者!只是观照概念法的「走」为「走」,就可以体验究竟法吗? 「我」有三种。第一种出自邪见(diṭṭhi),误把「我」当作是一个人;第二种,出自慢(m䁮a),以为「我」是重要的人物;最后一种,是日常用语中用来沟通所说的「我」。当你观照「走」为「走」时,所涉及的「我」是第三种,佛陀和阿罗汉也会用,和邪见、慢没有关系,所以我教导禅修者使用日常用语,观照每一步为「走」。 虽然禅修者使用世俗用语,但是当禅修者的定力变强时,他将超越概念而体验到究竟法的现象。例如,在走时,禅修者将体验到想走的动机、挺起、拉紧、移动,以及它们的持续变化。禅修者不会感到固定的形体或形状,只会感到现象自行地生起和灭去。到时候,禅修者将不仅观察到所观的对象,也观察到同步的观照心本身生起又立即灭去。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试试看,我保证,如果你依循我的指导,你会亲身体验。 (《圣住经讲记》) 问5. 尊者!我们开始练习时,应当观照什么?例如,在走时,我们应当观照其中的名、色吗? 《清净道论》的疏钞说:Yath䁰akataṃ vipassan䁢hiniveso。意思是:「内观随住任何明显的所缘。」所以,我们教导人们修习内观时,从观察任何明显的所缘,亦即容易观照的所缘开始。不应认为,从微细或困难的所缘着手,你就可以没有耽搁地更迅速完成禅修;就如学生开始学习时,应该从简单的课程开始,而不是给予艰涩的课程。同样的,你应该从最容易的观察着手禅修。像「走时,观照走」,就是佛陀教导的简易方法。 (《圣住经讲记》,页207) 问6. 尊者!呼吸时观察腹部的起伏,是您首创的吗? 腹部起伏的观察,并非我首创。事实上,首创者是佛陀,因为他教导观照包含在五蕴里的风界(v䁹o-dh䁴u)。而腹部起伏,是由风界所造成。 有些人起初会质疑观照腹部起伏的方法,但是受到朋友的鼓励而去亲身尝试之后,他们懂得赏识这方法,乃至批评之前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评者。我确信,每位试过这方法的人将会因亲身体验而珍视这方法,如同品尝过糖的人可以从亲身经验,辨识糖的滋味。 问7. 修行太过勇猛,会不会有害健康? 巴利佛典说:k䁹e ca j䫶ite ca anapekkhataṃ upaṭṭh䁰eti,意思是「不顾身与命」。这句经文鼓励人们勇猛精进,即使失去了手脚、牺牲了性命,也在所不惜。 有些人会想:「这样修行太可怕了!」事实上,没有人会因勇猛修习而亡故,乃至危害到健康。其实,有许多的见证,显示人们因练习禅修而治愈了长年的沉疴痼疾。 (《圣住经讲记》,页118) 问8. 尊者!修习内观时,需要标记所缘,为所缘命名,如「起」、「伏」等吗? 名称,无论是专业术语或日常用语,都是概念、约定俗成的,那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觉察所缘,如呼吸时腹部起伏里所蕴含的现象。其实,仅觉察所缘而不加以标记,便已足够。 但是,若无标记,可能难以完全精确地觉知对象,禅修者也不容易向老师报告其经验,且老师不容易给予建议。这便是我们教导禅修者在观照所缘时,给予标记的原因。标记时,如果要用佛教术语来标记所有的所缘,那并不容易,因此我教导禅修者在禅修时使用日常用语,如「起、伏」。《保护佛陀教法》) 问9. 尊者!您总是鼓励我们要标记所缘吗? 有时候,你发现所缘出现得非常迅速,让你没有时间一一标记,这时你仅能时时觉知它们而不加以标记,如此才能跟上它们;也有可能自动觉察到四个、五个或十个所缘,但你仅能标记其中一个。不必担心,如此便已足够。如果你试着标记所有生起的所缘,你可能很快就会感到疲累。重点在于,紧密地观照所缘,观照它们的特性。如此,你也可以观照六根门剎那生起的所缘,而非仅是例行的观照。 (《内观方法概要》,页55) 问10. 尊者!若不标记禅修所缘,如:起、伏、坐、站、躺等,是否有任何弊端? 不标记禅修所缘,会带来一些坏处,像是:心和所缘不能精确地同步,觉察很肤浅,精进力不足等等。 (《禅修的目的》,页27) 问11. 尊者!如果坐时,观照「坐、坐」便已足够,为何要教导禅修者在坐时观照「起、伏」呢? 坐时,观照「坐、坐」,便已足够。但是,如果观察单一对象久了,很容易会精进太少而定太多,失去了平衡。这会导致昏沉和懒惰,觉知力变浅变弱。这便是我们教导坐时,观照「起、伏」的缘故。 (《具戒经讲记》) 问12. 尊者!禅修者如何透过观腹部起伏,来保持定与精进之间的平衡? 观照腹部起伏并不需要太多定,因为它不是单调类型的所缘,也不需要太多的热勤,因为只有两类所缘要观照,因此能保持定和精进的平衡。(《具戒经讲记》) 问13. 尊者!一小时坐禅和一小时行禅交替练习的目的为何?(马哈希禅修中心的日常作息,即坐禅和行禅交替进行) 行禅太多时,容易精进过度而定太少,而且可能有损健康,所以我们教导行禅和坐禅交替进行,各一小时,如此可以保持定和精进的平衡。 (《具戒经讲记》) 问14. 尊者!若观照腹部起伏,会仅觉察到腹部本身在起伏吗? 在练习初期会觉察到腹部本身,这没有问题。当然,初期不会有道果的证悟,甚至也不会获得名色辨别智(n䁭ar嫰a- pariccheda㱄ṇa)(英译按:第一个观智,能辨别名和色)。在练习的初期,禅修者必须努力透过紧密地观照「烦恼盖」(如:散乱心),来将它们去除。只有当烦恼盖被镇伏相当的时间,心远离它们的时候,禅修者才会超越腹部本身,开始体验到腹部起伏所蕴含的真实法,如挺起、绷紧、振动等等。 (《圣住经讲记》) 问15. 尊者!您能谈谈合适的坐姿吗? 跏趺坐有三种,任何一种盘坐姿势都可以:第一种,是如佛像那样,两脚底心朝上;第二种,是两只小腿平行,或一只叠在另一只的上方;第三种,是缅甸女众坐的方式,双膝折叠在下(addha-pallaṅka,半跏趺坐)。对女众来说,可以依她们的喜欢来坐,公开场合除外。重点是能够久坐,以便定力有机会生起、增长,最终引生观智。 (《在仰光大学的演讲》,页73) 问16. 尊者!您告诫禅修者禅修期间完全禁语吗? 不建议如此。但是不聊琐碎、无用的话,则是明智之举。说话应只谈需要的、有利益的或与法义有关的事,而且要适可而止,如此,在俗务和修行两方面都能进展。(《减损经讲记》) 问17. 在所缘发生之后一会儿才观照所缘,是可能的吗? 虽然你买东西可以赊账,稍后再付钱,但是内观修行不能赊账,因此你必须在所缘发生之时观照所缘,以免对它产生执取。 (《内观基础》,页84) 问18. 尊者!您让禅修者聆听观智的开示时,是在印可他或她是预流者(sot䁰anna)吗? 我们不对禅修者的修行位阶做判定。但是,当我们确信禅修者的练习足够好时,我们会让他或她去听禅师讲解观智如何开展直到道智、果智的开示,这目的是为了帮助禅修者能用这开示检视自己的经验,以判断自己的修行程度。另外,这也能给禅修者一个机会来欣赏其修行成果,激励他们更加努力以获得更高的进展。我们不适合去判定禅修者的证悟,所以,认为让禅修者聆听观智的开示,就是印可他或她为预流者,这纯粹是误解。 (《减损经讲记》,页193) 问19. 尊者!您教导内观曾遭遇什么样的困难? 1939年,我开始在我的家乡雪布镇(Shwe Bo)谢坤村(Saik Khon)马哈希寺(Mahasi monastery),教导念住内观禅法。那时,附近寺院的住持对我的教法感到不悦,不过他不敢在我面前公开指责,因为他知道我所学扎实,所以仅在私下批评,当时也有一些比丘和居士支持他,但我从未响应,照常继续教学。无论他们怎么说,都无法动摇我,因为我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在教学。后来,愈来愈多人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验证了我的教学。 指责我的教学的那位比丘,几年后因和一位女众有染而还俗了,再四、五年后,他就去世了。 当我开始在仰光教学时,一家报纸曾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批评我的教学,但我从未响应。还有一本名为《净土阶梯》的书,用恶毒的言词抨击我的教学。此外,有一本杂志也持续地发表指摘我的教学的文章。我从未响应他们,我心想:这法是佛陀的,不是我的,认可我的教学的人自然会来找我,其他的人会去找其他老师。我继续照常教学,且发现弘法事业一年比一年成功,并未失败。 1950年启用这仰光禅修中心时,只有25位禅修者。如今,热季时会有近千位禅修者,即使禅修者较少的凉季也有约两百人在此禅修,这景况显示教学的成功而非失败。 (《迅捷经讲记》,页237-8) 问20. 尊者!修习内观禅修可以累积的最大量功德(pu㱃𑄁)有多少? 每一秒钟可以观照一次,一分钟就有60次,一小时就有3600次,而一天内扣除睡觉4小时,可以有72000次。这是庞大的功德。 问21. 尊者!我们应该花多少时间在用餐上观照? 当你独自用餐且得以作详细精确观照时,你可以一口饭观照50或60次,如此,用餐可能会用上约一小时的时间。不过当你在团体中用餐,就不可能如此观照,你需自己决定,尽可能地多观照。 (《马陆迦子经讲记》,页144) 问22. 尊者!禅修在行走时观照「左脚、右脚」或「提、推、放」的时候,应该觉照什么? 脚板或身体上的感觉,是禅修者应该觉照的。用术语来说,就是v䁹o-dh䁴u──风界,其特相是挺起、绷紧、移动或振动;tejo-dh䁴u──火界,其特相是温度:冷、暖或热;paṭhav䫭dh䁴u──地界,其特相是坚硬、柔软或细滑。不过,风界在大多数时间最为显著,易于观察。 (《马陆迦子经讲记》,页149) 问23. 尊者!站立时,禅修者应该觉照什么? 站立时,持续观照「站、站」。如果因为它是单一所缘,变得单调乏味,可以再加上一个显著的触点,观照「站、触」,「站、触」;或者,你也可以换去观照腹部的起伏。 (《马陆迦子经讲记》,页149) 问24. 尊者!坐时和躺卧时,禅修者应该觉照什么? 坐时,只要持续地观照「坐、坐」。如果因为是单一所缘,变得单调乏味,可以再加上一个显著的碰触点,观照「坐、触」,「坐、触」。或者,你也可以观照腹部的起伏,聚焦在以挺起、移动为特相的风界感受。躺卧的时候,也是如此。 (《马陆迦子经讲记》,页149) 问25. 尊者!如果禅修者觉得观照腹部起伏太容易,或者起、伏之间有个明显的空档,他或她应该怎么做? 禅修者应该除了觉照「起、伏」之外,再加上「坐」,觉照三个所缘:「起、伏、坐」,「起、伏、坐」。禅修者必须用和觉照「起、伏」相同的方式,来觉照「坐」。如果中间仍有空档,再加上一个显著的触点,观照四个所缘:「起、伏、坐、触」。躺卧时也类似,观照:「起、伏、卧、触」或「起、卧、伏、卧」。 (《内观方法》,第2册,页12)

向马哈希尊者学正念9 内观禅修 问26. 尊者!当禅修者觉察到冷或热时,这是火界还是苦受(dukkha)? 当禅修者仅觉察到热时,这是经验到火界;如果禅修者感到不自在、不舒服,这是经验到苦受。冷风或冷水也是如此,可能是火界或者是苦受,视情况而定。 (《马陆迦子经讲记》,页165) 问27. 尊者!要花多久的时间,禅修者才能完成观智的进展? 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在一周左右报告他们观智的成就,大多数人通常在一个半月或两个月之后才描述出他们完整的观智。然而,有些人必须用三、四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不过禅修者如果认真按照指导来修习的话,有可能在一个月左右描述其成就,这就是为何我们通常鼓励禅修者在此至少修习一个月的原因所在。 (《减损经讲记》,页191) 问28. 尊者!禅修者可能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到达生灭智(udayabbaya㱄ṇa)? 大多数人,如果他们精勤努力,可能在一周左右到达这个观智。不过少数的特例,也许百人中仅一、两位,能在三、四天内成就这观智。但有些人因为努力不足或心力羸弱,必须花十天或十五天。也有一些人由于有所欠缺,即使修习一个月也无法证得此智。总之,禅修者如果精勤修习的话,通常在一周左右可证得此智。 (《减损经讲记》,页181) 问29. 尊者!禅修者需怎么做才能照见法? 打个比喻,在夜间,你无法看清事物,但是若使用火炬便可看清光照处的事物。同样的,定好比光,透过定便能照见法──腹部起伏的方式、拉紧、绷紧、移动等等。 (《减损经讲记》,页113) 问30. 尊者!禅修者如何才能体验到apo-dh䁴u──水界? (英译按:事实上,水界非透过身触感知,不过,)禅修者可以体验到水界与其他界结合时的「流动」或「湿润」,因此,当你觉知泪、痰、唾液、汗时,在身上可以感到水界的「流动」或「湿润」。水界通常遍布在〔32种身分中的〕12种身分之中,如胆汁、脓、痰、血、汗等等,这些可以被观察到。 (《减损经讲记》,页121) 问31. 尊者!除了实际经验外,我们什么也不接受吗? 仅接受实际经验并不实际,换句话说,没有理由不相信那些非亲历的事实。有些事,虽然你无法用肉眼看见,却可用显微镜或望远镜看见。即使你未曾见过这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你仍可合理地相信到过那地方的人所说的话,显然,就算我们没去过外层空间,但我们必须接受航天员的发现。 佛法既深奥又微妙,我们不能亲身经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缺乏修行天分(波罗密p䁲am䫯𜉥’Œ努力,或者是因为业(kamma)、烦恼(kilesa)、果报(vip䁫a)、违犯(v䫴ikkama)、毁谤圣者(ariy嫰av䁤a)[2]*1等障碍。但是大多时候,未证观智的原因是因为努力和定力不足。所以,如果你的努力不如别人,你就不能期待和别人一样证得特别的东西。 (《减损经讲记》,页184) 问32. 尊者!为何您教禅修者,从观照腹部起伏开始禅修? 如果观照变化太多或太微细的所缘,这会花相当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定力;如果观照明显的且有限的所缘,则能较快培养出定力。这就是为何我教导禅修者在开始练习禅修时,观照以风界(v䁹o-dh䁴u)的挺起、拉紧、振动为特质的腹部起伏的原因。 (《转-法-轮-经讲记》,页172) 问33. 尊者!只有腹部的起与伏这两个对象要观照吗? 我们教导禅修者最初仅观照两个所缘,即腹部的起和伏。不过,我们也教禅修者在思绪出现时观照思绪,随后再回到主要的所缘。疼痛也是如此,当疼痛消失时或者在观照适度的时间后即使疼痛仍持续,应该回到主要的所缘。肢体的弯曲、伸直,姿势的变换也相同,禅修者应该观照其中的每一个动作,然后回到主要所缘。如果看到或听到什么,禅修者应该观照「看到」、「听到」等等,在观照三、四次后,必须回到主要的所缘,全心投入。 (《转-法-轮-经讲记》,页173) 问34. 尊者!有人仅凭听闻佛法便证悟吗? 人们并非因听法而证悟。要证得道(magga)、果(phala),观照身、受、心、法是必要的。 (《转-法-轮-经讲记》,页158) 问35. 尊者!个人的修习,会因年龄而有差别吗? 老年人和年轻人是有些差别。例如,为了证得某些观智,二、三十岁的人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六、七十岁的人可能就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年轻人身强体健、精神充沛,也比老人较少忧虑。显然,人往往愈老病愈多,老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都较差,而责任感和忧虑则较盛。 对比丘而言,最好在受具足戒后便修行。新受戒的比丘,仍然年轻且对修行有强大的信心,戒行也仍然完好无瑕,所以我认为无论经教学习有多重要,比丘应该在受具足戒后即尽快禅修,至少修习三个月。很不幸的是,有些比丘还没能禅修便去世,实在可惜! (《雪山住经讲记》,页320) 问36. 尊者!有可能藉由观察走或者右步、左步等,常识上人人皆知的所缘而证得观智吗? 你知道入出息念(䁮䁰䁮a)的练习,其所缘「入息和出息」似乎不应加以观察,因为它是每个人常识所知的。然而,没人敢这样批评。同样地,说观照「左步、右步」像军事训练,无法藉此培养正念、定力和观智,是没道理的。军事训练是为了体能锻练,而观照是用来培养正念、定力和观智。如果你否定这个练习,这将意味着你否定佛陀的教学。 (《法嗣经讲记》,页83) 问37. 尊者!「观照」一词的意思为何? 「观照」一词,意谓着:注意着禅修所缘,以便觉察剎那剎那地正在真实发生的现象。 (《涅盘经讲记》,页216) 问38. 尊者!您为何教我们将动作放慢? 当你把动作放慢时,正念、定力和观智才能跟得上所缘。这就是为何在初始练习时,必须正念地缓慢做每件事的原因。在初期,如果动作很快,你的正念和觉察力会无法跟上所缘。 (《二十五周年纪念日谈话》,页86) 问39. 尊者!为何禅那成就者虽然证得了禅那,却看不见名色的无常、苦、无我? 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走、站、坐、看、听…等之时,当下真实现起的身心现象,所以他们无法看到名色的无常、苦、无我。 (《二十五周年纪念日谈话》,页86) 问40. 尊者!定力和觉察力,会让我们的疼痛经验有所不同吗? 定力和觉照力还不强时,你会发现在观照疼痛、僵硬或热之时疼痛持续增强,但你应该带着耐心和毅力持续观照。当定力和觉察力变得够强大时,疼痛通常会消褪。有时候,当你观照它时你会发现它立刻消失。这类的疼痛,可能不会再发生。 (《无我相经讲记》,页46) 问41. 尊者!在这个年代,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证得道果,这是真的吗?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肯定不会去修行,更别说证得道(magga)、果(phala)。这种见解是圣道的障碍。 (《减损经讲记》,页294) 问42. 尊者!修行进展的快慢,会因性别而有所不同吗? 我常发现女众更为精进用功,她们对老师及其指导具有强力的信心,因此她们的定力比男众培养得更快,更快培养出定力也就更快证得观智。所以,我常发现女众的修行进展比男众还来得快速。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女众浪费时间在妄念纷飞上,没有任何进步。她们的修行毫无进展或进展很少,有许多的原因,像是懈怠、年纪大、健康不佳等等。当然,也有男众和比丘认真依循指导来用功,禅修进展迅速。 (《减损经讲记》,页124) 问43. 尊者!在现今的时代,我们仍可能证得道、果吗? 假如你有药方,你可以依着药方配药,来治好你的疾病。同样的,佛陀的教导就如现成的药方,而你也拥有修行天分(波罗密),所以你需要做的就只是将它付诸实践。你肯定能证得道、果,记住这点。另外,没有哪部巴利三藏佛典说过在今日无法证悟。事实上,佛典甚至提到在今日仍然有人可以成为具备三明的阿罗汉。律典的注释书则曾提及至少可以成为阿那含(an䁧䁭䫯𜉯𜌤𙟥𐱦˜溺줸‰阶的圣者。 在这里最适合引用的佛语是:Ime ca Subhadda bhikkh嫠samm䁠vihareyyuṃ, asu㱃𑯠loko arahantehi assa。意思是:「须跋陀啊!只要比丘正确地修行,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在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接受良好指导而正确修行的人们。所以我确信当今世上仍有圣者存在,包括阿罗汉。 (《广播里谈大念住》,页68) 问44. 尊者!您能否描述证得道、果的经验是什么样? 当禅修者证得道、果时,他或她的心理状态会产生突然的显著的变化,他可能觉得自己如获重生一般。他的信心明显达到鼎盛,带来了强烈的喜悦和快乐。有时候,这些心理状态极其强烈,让他或她即使将注意力专注于所缘,也无法像以往那样穿透所缘;不过几小时或几天后,这种心理状态会变淡,禅修者就又能再次好好禅修。然而,就某些人而言,或许因为没有意愿证得更高的成就,他们可能会感到放松或明显无意再用功,或者似乎对所证感到心满意足。 (《内观方法概要》,页55) 问45. 尊者!对博学多闻的人而言,他们的知识会成为禅修进步的障碍,这是真的吗? 佛法知识成为禅修的障碍,是不可能的。你们可能知道,有位名叫薄提拉(Potthila)的多闻比丘,在一位年轻沙弥的指导下,很快证得阿罗汉。就此来看,显然教育或知识不会成为个人修行的障碍。 事实上,真正的障碍,是因于自己的教育和知识而产生的傲慢、对修习缺乏乃至没有信心、怀疑、未严格依循老师的指导、欠缺勇猛精进等等,这些是培养定力与观智的真正障碍。 (《内观的进展》,页107) 问46. 尊者!禅修者和非禅修者在遭遇痛苦的疾病时,有差别吗? 非禅修者只能记得要持戒、听诵护卫经、布施袈裟和食物等等,很遗憾的,他们只能造布施善行和持戒!禅修者则记得作更上的修习,藉由紧密地观照剎那剎那的苦受直到证悟。 (《对雪布的问候》) 问47. 尊者!是否有什么疼痛或不适,是由于修习而造成的?如果有,我们必须如何面对它? 当定力变强时,你可能会体验到痒、热、疼痛、沉重、僵硬等种种不适的感受,一旦你停止禅修,它们就消失,不过如果你重新禅修,它们可能就会再度出现。这肯定不是疾病,只是禅修带来的苦受,不用担心,如果你持续观照,它们最终会消失。 (《内观方法》,第二册,页19) 问48. 尊者!腹部起伏消失了,我们应观照什么? 当腹部起伏不见了,你应当观照「坐、触」或「卧、触」。你可以改变观照的触点,例如:观照「坐」,接着注意右脚的触点──观照「触」;然后,再回来观照「坐」,接着注意左脚的触点──观照「触」。如此,你可以转换触点来进行观照。或者,你可以在四、五、六个触点之间切换,轮流观照。 (《内观方法》,第二册,页17) 问49. 尊者!如果缺乏足以证得道、果的修行天分(波罗密),还要坚持禅修吗? 如果不禅修,你的波罗密就无法累积。即使你的波罗密完全充足,如果不禅修的话,你仍然无法证悟。从另一角度说,如果你有禅修,波罗密便会累积,这将帮助你更快体验涅盘。倘若波罗密已培养充足了,你将会在这一生证悟;或者,它至少会成为未来证悟的种子。 (《内观方法》,第二册,页47) 问50. 尊者!您能描述您认为已体验涅盘的人吗? 那些最初在我指导下禅修的人们之中,我的堂兄邬波松(U Pho Chon)让人印象深刻。当他到达坏灭智(bhaṅga㱄ṇa)时,他发现树和人都在流变,他想,自己的所见可能出了问题,因为他曾从一位老师那里学到,如树木、原木、柱子、石头、人体等东西,会维持相当的时间,而由业或由心所生的色法,则会在生起后立即消失。但是,那时候,他反而看见外物在销融迁变。 于是他来问我,他的视力怎么了。我勉励他说他的视力没问题,这只是坏灭智的关系,此智让他看到事物迅速灭去。几天后,他清楚地描述他名色止息的涅盘经验。 (《保护佛陀教法》,页75)

清净智论2 马哈希尊者 内观禅修基础 ⧲3. 又,那时,此人观察能观之名法,以及能思惟、考察之名法,自己以现量智分别而了知:〔名法具有〕「“趣向所缘”之自性」,或「“倾向所缘”之自性」,或「“识知所缘”之自性」。辨别藉由上升、下降及坐等名称而被说的、出现于全身的色法,而了知〔色法〕「没有“趣向所缘”之自性」,或「没有“倾向所缘”之自性」,或「没有“识知所缘”之自性」。这样的了知,名为「依无记现起的了知」。的确,《根本疏钞》〔即《分别论疏钞》〕曾说:「或者…无记应理解为无所缘。」[33] [54] ⧲4. 每次如是观察之时,辨别、了知所观色与能观心的真实自味,即名为「名色辨别智」。 ⧲5. 再者,当此智成熟时,他如是了知:「在入息的剎那,只有上升与『对它的了知』,在此之外的『我』并不存在」、「在出息的剎那,只有下降及『对它的了知』,在此之外的『我』并不存在」等等。如此了知后,他在观察时便自行了知、观见:「只有此二法存在,即『所缘的色』与『能了知色的名』。依缘于此二法,〔他们〕说众生、补特伽罗、命者、他者、男人或女人。但是,在此〔名色〕之外,并没有众生、补特伽罗、命者、我、他者、男人或女人。」此〔了知〕名为「见清净」。 [34] IV. 度疑清净 2. 缘摄受智 ⧲6. 当见清净遍熟时,所观察的名、色之缘,也会显现。作为色之缘的心,首先变得明显。怎样呢?当手、脚等〔肢体〕弯曲时,想要弯曲的心,会变得明显。因此,禅修者首先观察到它们〔即想要弯曲的动机〕,然后观察到弯曲。〔其它的动作,也是如此。〕他依现量〔即依亲身体验〕而了知:「想弯曲〔手、脚等〕的心存在时,被称为弯曲的色便生起。」「想伸展〔手、脚〕的心存在时,被称为伸展的色便生起」等等。 再者,他也如下述那样,依现量而了知「名」也有「缘」。他了知:「当心想往外跑时,与它符应的作意心会先生起;若此〔作意心〕未被观照,心便会往外跑。当它被观察而了知时,向外跑的心便不生起」等等。他也了知:「眼等『门』与色等『所缘』存在之时,见等『心』才生起。〔眼等门与色等所缘〕不存在时,〔见等心〕便不生起」等等。 他也了知:「能被观察的或能被了知的所缘存在时,思惟、推理或了知的心才生起。〔能被观察的或能被了知的所缘〕不存在时,〔思、寻或能知的心〕便不生起」等等。这时候,禅修者的身上,通常也会有种种不同的苦受显现。当他(无虑地)观察诸苦受里的某一个苦受之时,另一处又生起另一个苦受。当这个苦受被观察时,另一个〔又出现〕在他处,如是禅修者跟随着频频生起的苦受而作观察。 虽作观察,他仅了知苦受被称为『生』的最初阶段,并未〔了知苦受〕称为『灭』的结束阶段。 [55]同样地,许多不同形状的影相也会显现。如塔的形相、比丘、男人、女人、屋、树、庭园、天宫、云等等,如是许多不同形状的影相会显现。当〔禅修者〕观察某个生起的影相时,另一个又出现;观察它时,另一个〔又显现〕。 如是,他跟随且观察一切显现的影相。虽作观察,他仅了知它们最初阶段〔即生〕,而未了知结束阶段〔即灭〕。此时,他如是地了知:「心总随着显现的所缘而生起。所缘存在时,心才生起;〔所缘〕不存在时,〔心〕便不生。」 ⧲7. 在观察与观察之间,此人也藉由推论〔即比量〕审察了知[35]:「由于无明、渴爱、业等因缘存在,此名、色才转起。」如是以现量、也以推论,观察了知名色和其因缘,即名为「缘摄受智」。 ⧲8. 当此智成熟时,禅修者唯见名、色依各自适当的缘而转起,确定地了知:「只有『作为缘的名、色』以及『依缘而生的名、色』。实际上,造作弯曲等、或了知苦受等的人,并不存在。」此称为「度疑清净」。 3. 触知智(思惟智) ⧲9. 复次,此度疑清净成熟时,禅修者辨别、了知每个被观察的所缘之初、中、末阶段。那时,每当所缘被观察时,他清楚了知,前一个所缘灭去时,才有后一个的生起:「就是在〔腹部〕上升结束时,才有〔腹部〕下降的生起;在〔腹部〕下降结束时,才有〔腹部〕上升的生起。脚的举起结束时,才有脚的跨出生起;跨出结束时,才有脚的放下生起。就苦受而言,他看见:某处的〔苦〕受停止时,在他处才有另一新的苦受生起。 他也看见:当那〔苦〕受被观察两、三次或更多次时,〔受〕渐渐地变弱,最终完全寂止。关于进入“心之视野”的形状影相,他清楚地了知:就是在每个所观照的〔所缘〕灭去时,[56]另一个新的所缘才进入〔心之〕视野。他也清楚了知:在注意、观察两、三次或更多次后,那被观的所缘,或在移动后、或在变弱后、或在变不明显后,最终完全消逝。他看不到任何不会衰灭的常恒坚固之法。 ⧳0.见到每个被观察的所缘灭去、衰灭,此人也触知〔即了知〕:「依于灭坏义,故是无常」;「依于生已灭去之义,故是苦」;「当某个苦受灭去时,另一个〔苦受〕生起」。如是见到许多苦受无间地生起,他触知:「〔这〕仅是苦的聚集而已。」他也触知:「这仅是“无自在主”的、以无我为自性的法——不依自己而生,但随缘而生然后灭去故」 ⧳1. 如是,离思量、推敲而透过纯粹的观察,了知无常等自性,触知被观的所缘「是无常、苦、无我」,此触知即名为「现量触知智」。 ⧳2. 如是依现量观见一次或多次后,依据亲自现见的所缘而做推论,触知并确认,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于一切世间里的所有名、色法:「〔它们〕同样都是无常、苦、无我。」此〔了知〕名为「比量触知智」。[36] ⧳3. 关于此智,《无碍解道》[37]里曾说:「〔他〕确定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以及远、近的一切色皆是无常。〔这〕是一种触知」等等。 ⧳4. 《论事》的注释书[38]也曾说:「即使只见一个行的无常,然而对于剩余〔诸行〕,可依理趣而作意〔即推论〕:『一切行无常』…」;又说「『一切行无常』等语句,乃就「依理趣之见」而说,非就『同一剎那里依所缘之见』而说。」 (这句话,是使用「理趣毗婆舍那〔即推论内观〕」[39]之名称的依据)。 ⧳5. 《中部注》[40]也说:「因为诸佛才拥有对于『非想非非想处』的『随足法观』[41],诸弟子并没有。所以,在此教示『依聚的毗婆舍那』时而这样说。」(这话是使用「聚触知」之名称的依据。 4. 生灭智 〔先说十种观染〕[42] ⧳6. 能够〔专注〕观察当下–非过去、未来–的名色之时[43],由于此毗婆舍那的威力之故,「光明」会向禅修者显现。就某些人而言,它显现如灯光那样;对某些人而言,显现如闪电光、月光、阳光等。再者,对某些人而言,〔光明〕仅留住片刻;对某些人而言则很久。 ⧳7. 此人也会生起有力、与毗婆舍那相应的「念」。因为它的威力,一切生起的名、色,宛如自行到来般,显现于能观之心中。又,「念」似乎自行落在那名、色之上。因此,此人那时心想:「实无不能被念住的名、色。」 ⧳8. 此人那被称为「观察」的毗婆舍那慧,变得锐利、勇猛而明晰。由于此慧,他别别确定而极清楚地了知一切所观的名、色,如以利刃切开竹笋。因此,此人那时心想:「实无不能被观察的名色」。在简别无常等相或其它的自性行相时,仅瞬间便极清楚地了知一切。他想:「这即是现量智」。 ⧳9. 再者,有力的、与毗婆舍那相应的「信」,也会生起。由于信的力量,当此人观察或思惟时,心是明净、无污浊的。随念佛〔法、僧〕的功德时,〔心〕善跃入佛等的功德。会想宣说佛法,相信行瑜伽者所具有的功德,想要让亲爱的亲戚、朋友来修行;同时,感念指导业处的阿阇黎与教诫阿阇黎的帮助。如是等种种心之造作会生起。 ⧴0. 此人也会生起小喜等五种喜。[44]自心清净之时,「喜」便带来身毛竖立、身体颤动。那时极甘甜、微细的触,遍满全身,[58]产生妙胜、可意的乐。由于喜的威力,他觉得全身,似乎下方未触、升上空中腾空而住;或像坐在空气的垫子上;或像全身在上下飘浮升降。 ⧴1. 以「心所、心之不安止息」为相的「轻安」,以及与轻安随行的「轻快性」等〔心所〕也会显现。由于它们〔轻安等〕的威力,无论在坐时、行时、住时或卧时,此人没有心所与心的不安,也无〔心所与心的〕沉重、僵硬性、不适业性,疾病、歪曲性。[45]那时,因到达最上苏息(即无作业的状态)[46],此人的心所与心是轻安的。 因为迅速地转起,所以是轻快的;因能够作意于所欲的〔任何〕所缘,故〔心所与心〕是柔软的;因为能够在随其所欲的时间作意,故〔心所与心〕是适合作业的;因练达(能轻易地观照所应观的),故〔心所与心〕极清净;因仅倾向、趋向、朝向于善业,所以〔心所与心〕是正直的。 ⧴2. 此人遍满全身、极妙胜的「乐」也会生起。那时,由于乐的威力,此人心想:「我于一切时皆快乐!」「我体验了过去未曾体验的乐!」心极为喜悦,而且想要告诉别人自己的殊胜经验。的确,关于这为轻安等所资助的喜与乐之转起,〔《法句经》〕说: ⧴3. 入空闲处、心寂静、正观法的比丘,拥有过人的喜。触知诸蕴之生灭时,他获得喜、悦,了知不死。(《法句经》,三七三、三七四偈) ⧴4. 又,此人具有不松、不紧,已善策励且平等转起的「精进」。在以往,此人有时候会被惛沉、懒惰所征服,不能够无间地观察变得明显的所缘,且没有明晰的智;有时候则过度精勤,此时,即被掉举所征服,也变成那样〔不能够无间地观察变得明显的所缘,且没有明晰的智〕。然而,现在,此人透过不松、不紧,已善策励且平等转起的精进,超越了那些过失,能够无间地观察任何显现的所缘[59],且拥有极明晰的智。 ⧴5. 此人也生起有力的、对一切诸行保持中立的「观舍」。由于观舍的威力,他对于诸行无常等的简别,也保持中庸,能够无间地观察生起的名、色。那时,此人的观照无须特别努力,好像是自动观察似的。强力的「转向舍」也会生起,由于「转向舍」的威力,此人的心像是迅速地跃入所转向的所缘一样。[47] ⧴6.微细、具宁静行相的「欲求」也会生起,想要享有为上述光明等所巧饰的毗婆舍那。他未能了解此欲求是种「烦恼」,反而认为它是「对修行的好乐」。正因为如此,禅修者那时才会去赞叹此欲求〔说〕:「现在我非常喜爱禅修。」 ⧴7. 他如是体验喜、乐及光明,享受着极明净、能够迅速且无忧恼地观察的「观照」,他以为:「我肯定已证得道、果!我已完成修行的工作!」这是将非道误认为道的邪执,亦名为「染」。 ⧴8. 即使未把光明等法误认作是「道、果」,然而对它们生起味着,这〔味着〕也是观染。掺杂此染、被此染所染污的观察智,即使迅速地转起,也仅名为「稚弱生灭智」。正因为如此,此人那时尚不能够清楚地了知名色之生、灭。 V. 道非道智见清净 ⧴9. 禅修者如是观察时,他自行确定了知、或从他人那里听闻后确定了知:「光明等法不是道,对它们的爱乐只是观染而已。持续地观察显现的所缘,才是毗婆舍那之道!我的毗婆舍那工作尚未完成,我应该〔继续〕观察。」此〔确定〕名为「道非道智见清净」。[60] VI. 行道智见清净 ⧵0. 观察、或者不再注意光明等〔观染〕之后,此人又如过去那样,仅持续地观察一切显现的名、色法。如是观察时,他超越了光明、喜、轻安、乐、欲求等〔观染〕,〔他的观〕智纯粹仅住于生、灭。这时,在每次的观察里,他观见:「被观的所缘生起后立即消失(灭去)。」他也了知:「每一个所缘就在〔生起处〕那里灭去;它未移动到其它地方。」 ⧵1. 循此,此人依现量了知名、色剎那剎那地生灭。如是,观察不断地剎那生灭的名、色法,而别别地确定、了知生灭的智慧,名为离染的「强力生灭随观智」。这〔强力生灭随观智〕是行道智见清净的开始。从这个智开始乃至「随顺智」,皆名为「行道智见清净」。

向马哈希尊者学正念4 内观禅修 禅修者可能也会看到各种的影相、幻相,这些影相可以像肉眼亲见般的鲜明。例如,禅修者可能见到佛陀、僧众或其他圣者的到来;可能感觉到仿佛眼前有尊佛像、佛塔、全景的树林、山丘、花园、云朵等等;也可能感觉自己正看到一具肿胀尸体或骷髅躺在身旁;或者,看到宏大的建筑或巨人在溶解;或者,看到自己的身体在肿胀、出血、裂为两、三块,或变成一副骷髅;禅修者也可能看到身体内部的影相,像是骨、肉、腱、肠、肝等等;或者,可能有地狱、地狱众生、饿鬼、天界、天人、天女的影相。这些影相、幻相是概念法,之所以产生,就只是因为定,禅修者不需对它们感到高兴或害怕,它们就如同梦境一般。 然而,体验到这些心理影相的心识,是究竟法,因此必须加以观照。不过,如果这心识并未非常明显,便不需观照它。只有当所缘明显时才需要加以观照,因此,禅修者应该观照所见的影相:「见到、见到」,直到它消失。禅修者会发现影相或幻相有所变化,然后逐渐模糊或销融瓦解。起初,禅修者必须观照三、四次或更多次,影相才会消失;但是当慧观变得成熟时,禅修者会发现在观照一、两次之后影相便消失不见。 另一方面,如果对这些情境感到好奇、害怕或者有所执着,这些影相将会驻留久时。因此,禅修者应格外注意,不要去思惟这些不寻常的所缘。如果禅修者发现自己在思惟它们,应该藉由贴近观照来除遣这样的思惟。有些人则并未经验这些不寻常的幻相或感受,他们只是一直观照基本所缘,后来变得懒散了起来,此时,禅修者应观照这懒惰:「懒惰、懒惰」,直到它消失。 三相 在此阶段,禅修者不论是否有不寻常的经验,每次在观照所缘时,都能清楚见到所缘的始、中、末全程过程。不过,在此阶段之前,禅修者必须观照在前一个旧所缘消失之前便已出现的新所缘,所以无法清晰地看见所缘的消失。而在此阶段,禅修者能在看见新的所缘之前,看见前个旧所缘的消失,因此清楚地看见了所缘的开始、中间和结束。因为每次的观照都能清楚见到每个所缘的即生即灭,禅修者了知所缘的无常性质,犹如巴利圣典和注释书所说: 坏灭义故是无常,有已而无,故是无常。(《长部注》、《中部注》、《增支部注》、《小部注》) 禅修者可能会如此反思:「这些所缘消失了!它们消逝不见了,真的是无常。」 凡无常即苦,可怖故苦。为生灭所逼恼故苦。(《相应部注》、《相应部注》、《长部注》、《中部注》) 禅修者可能会想:「我们因为愚痴才会这样在享受我们的生命,事实上,生命里没有值得享受的事物。每件事物都在生灭,真的可怖!这是永恒的折磨!一切都在迅速生灭,一切都是可悲的、苦的。我们随时都有可能会死去。」遭遇苦受时,禅修者易于理解事物的可悲与苦,如巴利圣典和注释书所说: (观其)是痛……病……痈……刺……。[12](《小部注》、《清净道论》) 禅修者也可能思惟:「一切身心现象是苦,而且无人可以改变它们。它们不听从任何人的指示。它们在生起后立即消失,是无实体的,是虚幻的,是不值得眷恋的。没有『我』在控制着,来使它们能不生起或灭去。事实上,它们自行生起、灭去。」这个了悟符合巴利圣典及注释书: 苦故非我……。(《相应部》、《中部注》、《阿毘达磨疏》、《清净道论》) 无实体义故是无我……。(《阿毘达磨疏》、《清净道论》) ……不顺从任何人的意志……。(《增支部注》、《小部注》) 禅修者在观照这些反思之后,应立即回去观照基本所缘。 亲见每个直观的所缘是无常、苦、无我后,禅修者思惟着:所有其他曾经验过的现象,也必然是无常、苦、无我──这称为推论智(anum䁮a㱄ṇa)。少作分析或学识较欠缺的人(以持续观照为优先,少寻思),比较不会以这推论的智识来进行思惟;喜好分析的人,则对此容易有许多的思惟。 就某些禅修者而言,对这个了悟的分析,会持续地夹杂在观照之间而让修习停滞不前。其实即使不去分析这个了悟,禅修者的领悟力也会在较高的观智阶段变得越发清晰,因此,禅修者应以观照为优先,而不是分析。如果分析出现了,就应该去观照这个分析。 依于推论而了悟一切现象的生灭之后,禅修者将会单纯觉察当下生起的一切现象而不再陷于分析。五根(信、进、念、定、慧)将变得平衡,观照心会较以往更为迅速。所缘,也就是身心现象,也将极快速地现起。 譬如,每次吸气时,禅修者清楚地看到腹部上升移动的过程包含了许多片断;其他的移动如腹部下降,肢体的弯曲、伸展等,也是如此。禅修者清楚体验到遍布全身的微细震动或感受,一个紧接着一个,非常迅速地生起。有些人经验到细腻的痒或针刺感,极迅速地乍起乍落。在这个时候,禅修者很少会经验到不舒服的感受。[13] 当所缘如此快速地生起时,禅修者将无法跟上所缘来为每一个所缘标记、命名,这时候应该只是时时刻刻保持觉察而不加标记,如此才能跟上所缘。如果禅修者还是想要为所缘标记的话,那么不需去标记全部所缘。 标记一个所缘时,他可能同时觉察到四个、五个或十个其他的所缘。这并不是问题,如果想要为全部生起的所缘作标记,禅修者会疲累不堪。重点是要精确、准确地觉察每个所缘。在这个情况,不需依照通常的方式〔选定所缘〕来观照,禅修者应观照来到六个感官根门的任何所缘。当然,如果这么做而观照进行得不顺利的话,可以再回到通常的方式。 身心现象的生灭,比眨眼或闪电更加迅速。但是当观智成熟时,即使只是时时保持觉察,便能轻易地见到每一个短暂的现象而无遗漏。正念变得如此强大,彷佛冲向生起的所缘,又彷佛是所缘掉入观照心。观照心清楚明确地了知每一个生起的所缘。禅修者可能会这么想:「现象生起后立即灭去,生灭的速度如此迅速,就好像是全速运作的机器,不过我却能观察到全部所缘。我想,我并未遗漏什么,没有什么其他所缘是我应觉察而没觉察到的。」禅修者亲身体验到这难以想象的观智。 修道上的分心物 由于内观的动能,禅修者可能会看到明亮的光,或者因对观照心和所观的所缘感到欢喜而体验到狂喜。禅修者可能会起鸡皮疙瘩,感到脸颊有泪水滑落,或者感到身体在震动。可能有种「弹力」感,这常被误以为是不是在晕眩。或者,彷佛在吊床上来回摆荡,轻快、舒适感遍满全身。无论行、住、坐、卧,禅修者都可以体验到令人舒适的安详。此外,身心皆变得非常轻快、柔软,让人即使维持长时的静坐、躺卧,仍感到极为舒适,毫无疼痛、热或僵硬的不适感。 在这时候,观照心和被观照的所缘同步、和谐地转起,心也变得直捷敏锐。由于强烈的信心和自信,他的心会避免不善的行为而变得极为明净。有时候,即使没有在观照任何所缘,这清澄的心也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当信心变得更加强大,禅修者可能会思惟:「真的,佛陀了知一切!」或者,「除了无常、苦、无我的身心现象之外,什么也不存在。」 在观照时,禅修者经常极清楚地见到身心现象的生灭以及无常、苦、无我,由此可能会想到要鼓励别人也来修习。精进明显趋于平衡,既不过紧也不过松。所缘则好像自行被了知一般,从而观舍(vipassan- upekkh䁯𜉥˜得显著了起来。在此阶段,禅修者有可能会体验到非凡的强大喜乐而兴奋得想告诉别人。 禅修者可能会喜欢下列这些愉悦的经验:明亮的光、强大的正念、观慧、狂喜等等。这喜欢,会让他寻思:「禅修实在愉快至极!」他们打从心底喜欢禅修练习。不过,不应花时间在享受光明等种种愉悦的经验上,相反的,当它们出现时,禅修者应该加以观照:「亮光」、「舒服」、「知道」、「思考」、「崇敬」、「快乐」、「喜欢」、「愉悦」等等。 如果注意到亮光,观照它:「亮光、亮光」。如果想象正在看,应观照:「看、看」,直到它消失。禅修者因为喜欢光明及其他愉悦的经验,所以在它们出现时经常会忘记观照。即使禅修者有去观照亮光,但因于内心的喜欢,可能使亮光不会很快消失;在经历亮光许多遍之后,禅修者才能善巧地观照,亮光才会快速消失。 有些禅修者的亮光非常强,就算观照了很长的时间,亮光仍未消失,这时候,禅修者应该完全忽略那亮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的身心所缘。禅修者不应想着亮光是否仍然明亮,如果他这么想的话,会发现亮光还在。任何关于亮光的思惟皆应准确地加以观照,让对亮光的觉知清澈而坚定。 因为定力非常强,如果禅修者的心是倾向亮光以外的其他特殊所缘,这些所缘也同样会出现,所以禅修者不应让心有所趋向。如果心有所趋向,应迅速地去观照它直到它消失。有些禅修者会看到像火车车厢等的各种模糊的形状,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如果浮现了,禅修者应观照它:「看、看」。每次观照后,所缘便会消失。当观慧微弱时,形状和外形会变得更加显著,但如果仔细地观照,每个所缘会在被观照时立即消失。最后,它们会停止出现。 如果对亮光或其他愉悦的经验产生了喜爱,便是走上错误的道路。正确的内观之道是持续地观照,若能记住这点,继续观照实际生起的身心现象,觉知将会变得愈来愈清澈而能清楚地见到现象瞬间生起、消逝。每次观照时,都会看到每个所缘即生即灭。禅修者清楚地看见一个个相续的移动,剎那剎那地一一溃散。 因此,每个被观照的所缘,都能让禅修者了悟到无常(anicca)、苦(dukkha)和无我(anatt䁯𜉣€‚无论如何,修习一段时间后,禅修者可能会对禅修感到满意而每隔一阵子便歇息一下,心想:「不能达到比这更好的了!」「不会再有其他殊胜的经验了!」但是,禅修者不应恣意松懈下来,反而应拉长练习时间,不中途停歇休息。 消逝 当观智发展至下一阶段时,禅修者将不再觉察到所缘的生起,而只见到所缘的消逝。他会心想,所缘消逝得愈来愈迅速,观照心也是一个紧接着一个地消逝。例如,观照腹部上升之时,禅修者清楚地见到许多微小的上升移动是如何瞬间消失,也见到观照心是如何迅速地逝去。如此,禅修者见到上升移动和对该移动的觉知,一个接一个地消逝。 对于其他的所缘如腹部下降、坐、弯曲、伸展、僵硬等等,也是如此。每个所缘和对所缘的觉知,在剎那剎那间一个接一个地消逝。有些禅修者甚至观察到三个现象依序灭去,即:感官所缘、对此所缘的识知,以及对该识知的了知。不过,只观察到所缘和观照心成双成对地消逝,便已足够。 当观照变得清晰而足以看到感官所缘和对该所缘的识知双双消逝时,禅修者将不再有形态、形状等概念上的错觉,如身体的形状,手掌、手臂、腿的形状等;只会体验到现象正在剎那剎那地消逝。因此,禅修者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练习变得不深入,不如以前那样好;或者觉得观照和观照之间有许多的空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因为心天生喜欢形状的概念,当这些概念消失时,心便感到不舒服。 无论如何,这现象是修习进步的象征。修习尚未成熟时,当禅修者观照见、听、触等现象,会先觉察到所缘的形态或形状。但是,在这个观智阶段,禅修者先觉知到的是现象在瞬间消逝。换言之,禅修者体验到了坏灭智。此时,形态感只在禅修者刻意去注意它时才会再出现,其他的时候,当禅修者不间断地观照时,仅会觉知到现象的坏灭。因此,禅修者确认了古代圣者所说谚语的真实性: 概念法浮现时,究竟法隐没;究竟法浮现时,概念法隐没。 虽然禅修者的觉察在此时变得极为清晰,但相续的觉察之间彷佛有许多空隙,这是因为禅修者正开始觉察到心路过程(v䫴hi)之间的有分心。例如,观照到要弯、伸手臂的动机时,禅修者可能感到弯、伸手臂的动作似乎延迟了一会儿才发生,这其实代表禅修者的觉察变得敏锐有力。在这状况下,禅修者也应该去观照当下在六个感官之门出现的显著所缘。

清净智论4 马哈希尊者 内观禅修基础 ⧸0. 他了知:在「道」与「省察」之间的时间,住立于涅槃的状态。此名为「果的省察」。 ⧸1. 他了知:现今所了知的所缘〔即涅槃〕,已空去一切行法。此名为「涅槃的省察」。 ⧸2. 在《清净道论》[61]中,有说:「他省察道:『我确实依此道而来』;他省察果:『我获得此利益』;他省察无死的涅槃:『此法作为所缘而被我所通达』。」 ⧸3. 有些人省察烦恼,有些人则没有。 ⧸4. 在此〔省察智〕之后,禅修者也是观察现起的名、色。当他观察时,名、色显得很粗糙,不像以往在行舍智时〔所见的名、色〕那样的微细。为何如此?因为此时转起的智,是「生灭智」之故。的确!圣者内观时,首先会生起「生灭智」,这是法性〔即必然的道理〕。[62] ⧸5. 然而,有些禅修者从道、果出起时,“依彼〔道、果〕威力所生的”、“强而有力的”信、乐、喜与轻安,会遍布全身而转起。那时候,〔他们〕什么也无法观察。即使加倍精勤地观察,也无法[69]别别分辨、清楚了知。他们只是体验着极迅速转起的喜、轻安与乐。 由于强大的信心,禅修者极明净的心,也会不间断地转起一、两个小时乃至更久。由于此心,禅修者像是住在极明净、充满光亮的空旷处。禅修者赞叹那时与明净心俱起的喜、乐:「如此的乐,在这之前,我一次也未曾体验、未曾见过!」然而经过两、三个小时后,信、乐、喜与轻安会变弱。因此,他们能够继续观察显现的名、色,能够别别辨别、清楚了知。这时候,也是生灭智首先生起。 17.果等至 ⧸6. 如是观察时,毗婆舍那智顺次地生起,不久即到达行舍的状态。这时,在定力未圆满的情况下,「行舍智」会一再地转起。不过,当定力圆满时,为了第一道、果而作观者,其预流果心会透过「果等至」而达至「诸行之灭」。它的转起,和过去「道之心路」里道、果心的转起是相同的,差异只在「果等至」有久住的能力。 ⧸7. 为了屡屡且速速证入「果等至」,也为了在证入时能够久住(持续五、十、十五、三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久),应当下决心:「愿如是!愿如是!」之后,精勤努力。[63] ⧸8. 为证入「果等至」而作努力者,生灭智最先生起。〔观智〕从这个智依序进升,不久后「行舍智」即生起 (不过,熟练时,仅藉由四、五次的观察即可进升至「行舍智」) 。之后,当定力圆满时,「果心」屡屡透过「果等至」而安止于「寂灭」〔即涅槃〕。 有的人,在走路或用食时,有时也能进入「寂灭」。〔此果〕等至也可随所决定的时间,持续住立。达至〔果等至〕时,禅修者的心仅住立于「诸行之寂灭」,并未觉知「寂灭」以外的事物。[70] 18. 修习更上之道 ⧸9. 如是熟习果等至之后,应该为了更上之道、果,下定决心,精勤努力。为了更高的道、果而努力者,应当做什么事?当如过去一样,于六根门作观察。 ⧹0. 因此,他应该观察于自己六根门显现的名、色。观察时,他会先看到:在「生灭智」阶段里,行法还很粗糙;他的心也尚未等持。此「更上之道」的修习,并不像为「果等至」而修习的毗婆舍那那样容易。因毗婆舍那需被重新修习,所以困难了一些,但不像最初开始时那般困难。「禅修者能够仅用一日乃至一小时,便证得行舍智。」 在此,〔我是〕基于许多未具敏捷慧、需受指导的现代人的经验,透过推论,针对同属此类的人而说这句话。即使到达「行舍智」,若禅修者五根尚未成熟,也仅是「行舍智」屡屡转起而已。虽然,证果者在一小时内,便能够多次进入已证得的果〔即果等至〕;不过,若五根未成熟,他就无法只凭一日、两日、三日等,而证得更上之道,他只会停住在「行舍智」。这时候,若是为了到达所证的果〔即果等至〕,而引导其心,他却可能在二、三分钟内就证入〔果等至〕。 ⧹1. 为更高的道而进行观照时,若五根成熟,到达行舍智的顶点之后,随顺智、种姓智、及更上之道、果便会生起,如先前的情形一样。之后,审察智等,也与之前的相同。其余的乃至到阿罗汉果的「内观方法」及「智的次第」,随顺已说过的方法,便可了知。因此,我不再详述。 令念生起之语〔提醒〕 ⧹2. 为了让禅修者易于理解,仅要略地造述此《清净智论》,而未详细、完备。再者,此论仅以容易被理解的方式写下,在许多地方,巴利语并不流畅[64],且含有重复等的缺点。因此,不应关注书中巴利语写法及未完备的缺点。智者应好好思惟义理。这是我的提醒。 期望 ⧹3. 虽然〔书的〕一开始就表明:「此〔论〕是为了已得殊胜〔成就〕者而作」;但是,其它人若也阅读此论,这对他们亦有帮助。〔对于后一类读者,〕以下是我的期望: ⧹4. 极吸引人、令人喜爱、美味且有营养的食物,唯有在亲自食用后,才能清楚了知。同样地,在此所说的所有「智之转起」,唯有亲自看见——而非未亲自看见——之后方能彻底了解。因此,愿善人们于此〔诸智〕获得无疑的了知 (也就是说,希望他们实际修行以便得证) 。 跋 ⧹5. 为了现世少闻的禅修者,了知毗婆舍那方法的马哈希长老先以缅文造此《清净智论》,后将之译为巴利文。《清净智论》终 附录(一)七清净与十六阶智 七清净 十六阶智 I. 戒清净 (a) 出家众:波罗提木叉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Vism 16-46)(b) 在家众:五戒、八戒或十戒。 II. 心清净 (a) 奢摩他的近行定、(b) 奢摩他的安止定、(c)毗婆舍那剎那定[65]*1。(Vism 85, 587) III. 见清净 1. 名色分别智:辨别名及色。 (Vism Ch.18) IV. 度疑清净 2. 缘摄受智 (小须陀洹[66]*2):辨别名、色的因果关系。(Vism Ch. 19)V. 道非道智见清净 3. 触知智:见三法印。(Vism 606-629) 4a. 稚弱生灭智:初见名、色的生、灭。可能面临十种毗婆舍那染:光、喜、轻安、胜解、策励、乐、智、现起、舍、欲。 (Vism 629-638) VI.行道智见清净 4b. 强力生灭智:见名、色的生灭。(Vism 639-640) 5. 坏灭智:只见灭的现象。(Vism 640-645)6. 怖畏智。(Vism 645-647) 7. 过患智。(Vism 647-650)8. 厌离智。(Vism 650-651)9. 欲解脱智。(Vism 651)10. 审察智。(Vism 651-653)11. 行舍智。(Vism 653-661) 12. 随顺智。(Vism 669-671)13. 种姓智:超越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此智不属第六清净,也不属第七清净。[67]*3 (Vism 672) 「至出起观」,含三种智:11.行舍智、12.随顺智、13.种姓智。 (Vism 661-666) VII. 智见清净 14. 道智:须陀洹道(Vism 672-675)、斯陀含道、阿那含道,及阿罗汉道。 15. 果智:须陀洹果(Vism 675-676)乃至阿罗汉果。 16. 省察智:省察道、果、涅槃、已断的烦恼、未断的烦恼。(Vism 676) 附录(二)缅文字体巴利本之(班迪达尊者 撰)说明(序)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这本《清净智论》,为谁所造?何时所造?又为了什么而造呢? 身为大念处阿阇黎、最上大智者的马哈希长老,为了让少闻者能易于忆持,在佛历二四九二年,造写此论。 那时候在马哈希长老座下学习内观方法的一些优婆塞,向长老请求说:「尊者啊!虽然您曾撰写两册说明极为完备的内观方法的书,但是,尊者啊!它们过于详尽仔细,对少闻的我们而言,不易于阅读、理解乃至忆持。所以,希望长老出于慈悲,为我们扼要撰写关于『清净与智』的略论,以便我们能易于理解、忆持『清净及智』的次第。」因此,〔马哈希长老〕才在上述那一年,首先以缅文简要地撰写这部论。 佛历二四九四年,当马哈希长老驻锡在仰光市「教法禅修中心」〔即马哈希禅修中心〕时,一位锡兰比丘,于马哈希长老座下学习内观方法,用功修行。长老为了他,将此《清净智论》从缅文再译为巴利,不过那时并未印行出版。 如今,从外国来的禅修者也求取这本《清净智论》。于是为了这些外国人,〔我们〕出版了这部论。班迪达法师(教法幢.最胜光.法阿阇黎)[68]* 仰光市 教法禅修中心 佛历二五○○年七月 附录(三)英译本之译者序(向智尊者 撰) 在今日,若要呈现给大众读者一本关于佛教禅修的著作,并不需要多作解释。在西方国家,佛教禅修已不再被认为仅是学术研究,或一种怪异的兴趣。面对现代生活的复杂与压力,人们普遍感受到心灵复苏的需要。而在提升心灵的领域里,许多人皆已承认并证实了佛教禅修的价值。 佛陀的「四念处」(satipaṭṭh䁮a),尤其能适用于不同的生活型态,为人们带来利益,因此最弥足珍贵。这部论的写作,即是立基于念处修行的方法,而此方法的最终目标则是让心彻底去除贪、瞋、痴烦恼。 此论的作者马哈希尊者,即索巴那大长老(U Sobhana Mah䁴hera),是当代缅甸的佛教比丘,更是杰出的禅修老师。本书〔英译本〕附有他的生平略传。论中所描述的禅修道路,至今仍在仰光的「教法禅修中心」,为马哈希尊者所教导,尊者也以缅文做过许多相关的开示、撰写过不少相关的书籍。 此论的架构,与觉音尊者的《清净道论》一样,是依照着「七清净」 (sattavisuddhi)的次第而铺陈。当禅修者依序证得这些清净时,能修得不同阶段的「智」(㱄ṇa),最后导向终极的解脱。此论所依循的修行方法,是「干观」(sukkhavipassan䁩的方法,也就是,直接观照自己的身、心现象,清楚地了知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性质。 在禅修初期,先观照一些 特定的身体现象——这方法一直被使用到最后的禅修阶段。不过,随着正念与定力渐渐增强,观照的范围会增广,智慧会变得更深入,乃至智慧会因修习的自然结果,依序地生起。这种禅修方法之所以称为「干观」,乃因它纯粹观照诸法的三共相,而未修习深定(即jh䁮a,禅那)。当然,要能持续修行,证得观智与道、果,某种程度的定力,仍是需要的。 如本论所述,作者的造论目的,并非在为初学的禅修者详细说明修行的方法。本论的重点,主要是在说明精勤练习后、观智开始生起之时,直至最后导向阿罗汉果的那个〔中期〕阶段。至于基本的修行方法,此论则只在第一章、第二页简略叙述;这方面的详细说明,请学习者参考马哈希尊者的《实用内观修行》(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或者英译者的《佛教禅修之心》(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此外,对佛陀《念处经》的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马哈希尊者最初以缅文撰写此论,其后,在一九五○年时,造了此论的巴利版。由于此论主要在描述修行的进阶阶段,所以本来并不打算出版,而是以手抄的或打字的缅文本、巴利本,提供给那些已在禅修中心完成严格课程,并有一些修行成果的人。提供给外国禅修者的,则只是一些扼要描述各阶段观智的复印英文讲义。之所以提供这些数据,是为了让禅修者知道自己的经验符应哪一个观智,以便他能依自己的情形引导修行,而不会被禅修过程里出现的其它次要现象所误导。 一九五四年,马哈希尊者同意出版此论的缅文字体巴利本,此次出版之后,在英译者的请求下,尊者也同意英译本的发行。尊者很慈悲地仔细阅读了英译草稿及注脚。那时,长年为外国禅修者担任翻译的一位老修行——乌佩廷(U Pe Thin)居士,则提供尊者语言上的协助。英译者十分感谢他的禅修老师、即本论的作者,以及乌佩廷居士。 此论的巴利本,对当代巴利学有卓越的贡献,因此也收录在此书里,以方便那些懂得巴利文的人士对照参考。向智长老(㑄ṇaponika Thera) 锡兰 肯迪 森林僻静园1965年6月月圆日

向马哈希尊者学正念3 内观禅修 用餐 用餐时,当眼睛注视着菜盘,此时应观照:「注视」或「看」。聚拢一口饭时,应观照:「聚拢、聚拢」。把那口饭提到嘴时,观照:「提、提」。头低下时,观照:「低下、低下」。碰触到嘴唇时,观照:「触、触」。张开嘴时,观照:「张开、张开」。把那口饭放入嘴中时,观照:「放、放」。合上嘴时,观照「合上、合上」。放下手时,观照「放下、放下」。如果再次举起手,观照:「举起、举起」。每次咀嚼食物时,观照:「咬、咬」。尝到食物的味道时,观照:「尝、尝」。把食物吞下时,观照:「吞、吞」。如果感觉食物经过喉咙、消化道,观照:「触、触」[11]。 如此,禅修者在用餐期间应细心地观照。在修习初期,禅修者还无法观照到许多事物,中间会有许多间隙,也会有不少时刻无法觉察、观照到想移动身躯的动机。然而,禅修者无需为此感到沮丧,如果禅修者拥有想要谨慎、仔细地观照的态度,他将能观照到愈来愈多的事物。当智慧变得成熟时,禅修者可以轻易地观察到比这里所解说的还要多的事物。 增加所缘 修习大约一天之后,禅修者很可能会觉得只是观照腹部起伏过于容易。他也许会发现在腹部的上升与下降的移动之间有空隙或中断,这时候,禅修者应观照三个所缘。加上「坐姿」做为第三个所缘,此时他将观照:「上、下、坐;上、下、坐……」。在观照「坐」的时候,禅修者应该以和观照腹部起、伏相同的方式,去觉察身体的坐姿。如果是躺着,则应观照「上、下、躺」三个所缘。 观照三个所缘时,如果觉得仍有间隙,禅修者可以观照「上、下、坐、触」,亦即增加身上一个明显的触点,做为第四个所缘。如果不喜欢这方式,也可以观照「上、坐、下、坐」。躺着时,可以观照的四个所缘是:「上、下、躺、触」或「上、躺、下、躺」。如果呼吸变得极细微而无法清楚感受到腹部的起伏,可以去观照坐/卧姿势或者接触点。禅修者也可以观照四、五或六个触点,一个接一个地轮流观照。 一般所缘 仔细观照腹部起伏等身体现象时,并不需要去观照一般的「看到」或「听到」的现象。如果能仔细观照腹部起伏等现象,其实也就完成了观照、了知「看到」或「听到」的现象所要达到的目的──仅仅就只是看到、听到。不过,如果是刻意注视看着某物或某人,应该要观照:「 注视、注视」,之后,再继续观照基本所缘。 如果并非刻意去看,只是无意间看到男人、女人等,则应观照:「看到、看到」两、三次,然后即继续回来观照基本所缘。如果刻意去听某个声音,应观照:「倾听、倾听」,然后回来继续观照基本所缘。如果听到明显的声音,如人说话、唱歌、巨响、狗吠、鸟叫、鸡鸣等的声音,应该观照:「听到、听到」两、三次,然后回来继续观照基本所缘。 如果未观照这些吸引注意力的显著所缘,禅修者便无法清楚地觉察基本所缘。禅修者也可能陷入对它们的思惟而引发心理的烦恼,这时候,禅修者应该观照「想、想」,然后回到基本所缘。如果禅修者忘了观照色身所缘或思绪,他应该观照「忘记、忘记」,然后再回来继续观照基本所缘。 如果呼吸变得极微细,腹部起伏因而不明显,这时候若是采用坐姿来修习,可以观照:「坐、触」;若采卧姿,可以观照:「卧、触」。观照「触」时,心应在四、五乃至六个不同的触受之间,交替地观照。 心理状态 修习了一段长时间,如果没有任何进展,禅修者可能会懈怠下来,这时应观照:「懈怠、懈怠」。当正念、专注力和观智尚未生起时,禅修者可能会以为正念观照并没有带来任何的进展,因此产生了怀疑,这时,禅修者应观照:「怀疑、怀疑」。有时候,禅修者希望修习能更顺利或者能有特殊的经验,此时则应观照:「期望、期望」。如果回想过去的修习,应该观照:「回想」。如果对所缘是名或色感到困惑,观照它:「困惑、困惑」。有时修习并不顺利,会因而感到沮丧,应观照它:「沮丧、沮丧」。有时,发现禅修进展顺利时会感到高兴,观照它:「高兴、高兴」。禅修者应该以这个方式观照所有当下的心理状态,之后再继续观照基本所缘。 精进 无论生起的念头是善或不善,禅修者应该观照每一个念头。无论身体的移动是大是小,禅修者应该观照每个动作。无论身心的感受是令人愉悦或令人不悦,禅修者应该观照每个感受。无论是善或不善,禅修者应该观照每一个心理所缘。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事物可观照,便回来观照基本所缘,也就是,静坐时观照腹部起伏,行走时观照脚板的提起、移动、放下。禅修者应不间断且持续地观照这些所缘。 如此,除了睡眠时间,禅修者应日夜持续不间断地观照,不久后将能观照到所有身心现象的生灭。这么修习下来,禅修者将能逐步经验到生灭智乃至更高阶的观智。 观智 心与身 禅修者如上所述那样地修习,当正念、专注力和内观成熟时,将发现观照心和所观照的所缘,成双成对地生起。例如,禅修者会观察到腹部上升的身体现象(色),以及观照这上升的心理现象(名);或者,腹部下降的身体现象,以及观照它的心;或者,提起脚的身体现象,以及观照它的心;或者,脚向前移动的身体现象,以及观照它的心;或者,放下脚的身体现象,以及观照它的心等等。 禅修顺利时,禅修者将如此分别地见到腹部起伏以及观照心二者。就这样,他能够辨别心理现象和身体现象,辨别名与色。这彷佛就像是观照心奔向所观照的所缘那般,如此,是觉知到心具有倾向所缘的特相(namanalakkhaṇ䁯𜉣€‚对于色身所缘的观照愈是清楚,观照心便会变得愈是显著。《清净道论》说: 每当身体现象变得清楚、不模糊而显著时,与这些身体所缘相关的心理现象,也将自行变得显著。 一般人在禅修时对身、心有此体悟时,他们会感到高兴并且倾向如此的想法:「除了身和心之外,什么也不存在。只有腹部的上升以及观照腹部上升的心;只有腹部的下降以及观照腹部下降的心;只有坐姿以及观照坐姿的心;只有弯曲的移动以及观照弯曲的心。所谓的人,不过是身、心这两种现象罢了,除了这两种现象之外什么也不存在。所谓的男人或女人,也只是这两种现象。除了这两种现象之外,没有所谓的人或众生。」 具有佛典知识的人清楚体验到感官所缘、感官依处以及能知的心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很快乐,并且常会如此地反思:「存在的,真的只有身心现象而已!观照时,我真正体验到的,是所观照的身体现象和观照的心。其他的时候,也同样是如此。并没有独立于这些身心现象之外的男人、女人或众生。真正存在的,是当下的身心现象。这些身心现象,一般被称为人、众生、女人或男人,但这些只是名称,实际上并没有独存的人、众生、女人或男人。观照时,存在的就只有所经验到的身、心现象。」 当这些反思出现时,应该观照这反思的心理状态:「思惟、思惟」。之后,再回到基本所缘,不间断地加以观照。 因与果 当修习更为成熟时,若禅修者想要移动身体,那时,想移动的动机本身会变得明显。一旦动机生起,禅修者将能轻易地觉察到它。例如,在修习初期,即使观照「想要弯」,禅修者还是不能清楚地觉知到想要弯曲手臂的动机;然而,当禅修成熟时,禅修者将会清楚地觉知到想弯的动机,而不会把它和其他事物混淆。因此,这时候,想要变换姿势时,应该先观照动机,然后再观照实际的移动。 修习之初,禅修者在变换姿势时常常未能加以观照,因此他会有这样的想法:「色身的速度较快,而观照心总是较慢。」不过,当直观的智慧成熟了,呈现出来的现象就会是观照心彷佛预先在欢迎所缘那般。禅修者能够观照想要弯、伸、站、走等等的动机,也能观照到弯、伸等所含括的种种移动,那时,禅修者了悟:「色身较慢,心较快。」他亲身体验到,想移动的动机生起之后,弯曲、伸直等的动作才得以生起。 感到热或冷时,观照:「热、热」或「冷、冷」,如此正念观照时,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热或冷的觉受可能在增强。进食时,禅修者可以体验到气力逐渐在补充。如此观照之后,如果有另一个所缘生起,禅修者不应立即回到基本所缘,而应留下来持续观照新出现的所缘。此外,观照内心的影相(如:佛陀、阿罗汉等)或身体的觉受(如:痒、热、酸痛、疼痛)时,在目前观照的所缘尚未消失之前,另一个所缘可能就生起了,这时候,禅修者应转到新的所缘,不间断地持续观照。 透过对每个当下所缘的观照,禅修者体验到,所缘存在时观照心才生起。而且,有些时候,腹部起伏变得极微细以致无法观照它们,这时候,禅修者体认到:如果所缘不存在,观照心就无法生起。在这情况下,若是在坐禅时,应该观照「坐、触」为基本目标而非腹部起伏;同样的,若是在卧禅时,则应观照「卧、触」。 禅修者可以在多个触点之间转换。例如,在观照「坐」一次后,可以观照右脚板的触点:「触」;然后,再观照「坐」;然后,再观照「坐」;之后,观照左脚的触点。禅修者可以如此在四、五或六个触点之间转换。此外,在观照见或听的时候,禅修者清楚了知到:有眼和所见物时,才有见的体验;有听和声音时,才有听的体验。 透过观照种种的所缘,禅修者清楚地了知,不同的原因引生不同的结果。例如,想弯曲的动机和想伸展的动机,分别引生弯曲和伸展的移动。冷和热的环境,分别引起冷和热的感受。食用有养分的食物,色身才能延续。腹部起伏等可观照的所缘出现了,才有观照心的生起。对心理所缘的注意,引生了思惟、想象等心理状态。因为有能见物或可听的声音之存在,见的心识和听的心识才能生起。再者,因为有眼、耳等的存在,见的心识和听的心识才能生起。 禅修者也会清楚领悟到:过去生所作的出自意志的行为,会引生此生的苦受或乐受。由于昔日有意志的行为,才有此世自出生后所现起的身心现象;而这些身心现象,并非由所谓的创造者所创造,它们是随因果法则而生起的。当这些了悟生起时,禅修者并不需要为了思惟它们而停止观照。这些了悟会在观照中自动显现,此时,禅修者应观照这些领悟:「领悟、领悟」、「体会、体会」或「思考、思考」,然后,回头持续观照基本所缘。 领悟到因果法则或身心的互动如何在今生运作之后,禅修者也将理解它们在过去生的运作以及在未来生的运作,禅修者可能如此反思:「过去生的身心现象和未来生的身心现象,与现在的现象一样,有着相同的原因;没有独存的人、众生,也没有创造者。」 这类反思会经常出现在具有中高度智力的人们身上,智力愈高,观察的范围便愈广。无论如何,当这类反思生起时,禅修者应去观照这类反思,然后回到基本所缘。如果禅修者能将持续观照当作优先选项而非热衷于思惟,那么花费在思惟的时间就会少些,修习就能进展得更为迅速。所以,稍作思惟也就够了。 定力所致 当定力增强之时,禅修者可能会经验到种种令人不悦的感受,如痒、热、酸痛、疼痛、沉重或紧绷的感受等。如果停止观照,这些感受通常就会消失,然而一旦重新观照,便又再次显现。这些感受并非疾病的象征,正是修习本身使这些感受变得明显。因此,禅修者不需畏惧它们,应该专注且有毅力地加以观照这些感受,它们将逐渐变弱乃至消失。

内观要义3 马哈希尊者 实修实证内观禅修 翻译本书时,我尝试用英文全部译出大师缅语演讲所想要说的话,但我不能逐字直译,也不是编一本随意的简略本。重复是口语的一大特性,我略去重复的句子,亦未译出大师演讲中,辅助记忆的(缅文)偈诵。除此之外,我努力保留大师说法的原貌,尽能力保存其简单、直接和清晰的风格。 大师引用的巴利文经典的翻译,我大部分依据著名的学者,如雷斯.戴维(Dr. Rhys Davids)、伍德瓦(F.L.Woodward)、荷诺(I.B.Honer)、三界智大师(Nyanatiloka)、髻智大师(Nyanamoli)、佩茅丁(Pe Maung Tin)他们的作品,只是偶尔在有些地方作修改。这里我必须向他们致意。 达诺(Maung Tha Noe)[19]1981年3月3日于仰光 二、简介 当前的「内观」(毗婆舍那禅法,又称「观禅」或「智慧禅」)不需特别的介绍,每个人都说内观很好,这与二十年前的情况恰好相反(指1940年前后),那时人们还以为内观是专门给比丘和隐士们修习的,而不适用于他们。当我们刚开始传授内观时,有一段艰辛的历程,现今这种情况已经改善了。今日人们一直请求我们讲解内观,但是当我们告诉他们内观的简单事实时,他们似乎无法欣赏,一些人甚至站起来并离开,人们不应该责难他们,他们没有禅修背景来了解任何东西。 有的人以为「止禅」(samatha,奢摩他,又称「寂止禅」)就是「观禅」,有的人以为「观禅」跟「止禅」没有任何分别。有的人所弘扬的内观,虽然说得很玄妙,但显然无法实践,导致其听众充满困惑,为了让这些人受益,我们将说明内观禅修的要素。 三、止与观 我们禅修的对象为何?我们如何培育内观?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禅修有两种:止禅(寂止)[20]和观禅(内观)。修习十遍处(kasiṇa)[21]只能产生止禅,不是内观。修习十不净[22](例如:肿胀的身体),也只能产生止禅,不是内观。十随念[23],如忆念佛、法等,也只能培育止禅,不是内观。修习三十二种身体成分,像观「发、毛、爪、齿、皮……等」[24],也不是内观,它们只能培育专注(止禅)。 正念于呼吸也是开展专注力,但亦可以培育内观。然而《清净道论》将它包括在止禅的业处[25]中,因此我们在此也如此称它作止禅。 接着有四梵住(或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以及四无色处所达至的四无色定,以及食厌想,所有这些都是止禅的对象。 当你观察身体内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它被称作分别四界观。虽然它是止禅,但它一样可以开展内观。 这四十种业处禅法为修止的对象,只有出入息(又称:安那般那)和分别四界与内观有关,其它不能产生内观。如你要获得内观,你需进一步努力。 回到「如何培育内观?」这问题,答案是:「我们以观照五取蕴来培育内观。」众生的心理和物质现象为诸取蕴。它们可以透过「渴爱」(taṇh䁯𜉨€Œ被人喜悦地执取,这种情况被称为「执取感官对象」(欲取)。或可能因「邪见」(diṭṭhi)而错误地执取,这被称为「以邪见执取」(见取)。你需要观照它们,并看清它们的实相。否则,你将因「渴爱」和「邪见」而执取它们。一旦如实地看清它们,便不再执取。你正是这样培育内观。我们将详细谈论五取蕴。 四、蕴 「五取蕴」[26]为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什么?它们为你每时每刻所体验到的事物。你无需到别处寻找它们,它们就在你自身。当你看时,它们就在看的过程中;当你听时,它们就在听的过程中;当你嗅、尝、触或想时,它们就在嗅、尝、触或想的过程中。 当你弯曲、伸出或移动肢体时,五蕴就在弯曲、伸出或移动里,只是你不知它们为五蕴。这是因为你没有观照它们,因此未能如实地看清它们。由于不知道它们的实相[27],你就以「渴爱」和「邪见」执取它们。 当你弯曲时,什么事发生?它始于要弯曲的意欲(动机),接着,弯曲过程的物质现象一一显现。在要弯曲的意欲中,有四种属于心理的蕴。要弯曲的那个(知道的)心是「识蕴」。当你要弯曲,然后弯曲,你可能感到乐、苦或不苦不乐。如你快乐地弯曲,那就有乐受,如你不开心或生气地弯曲,那就有苦受。如你不苦不乐地弯曲,那就有不苦不乐受(舍受)。因此,当你要弯曲,这过程当中便有「受蕴」。接着有「想蕴」,即记认弯曲的蕴。[28]然后是催使你弯曲的心理现象,它好像在说:「弯吧!弯吧!」,这是「行蕴」[29]。 因此在弯曲的意欲中有受、想、行、识──涵盖四种心理的蕴。弯曲的动作是物质,或者说「色」,这是「色蕴」。如此,要弯曲的意欲和弯曲的动作形成五蕴。 因此,在弯曲手臂的一次活动中,就有五蕴。你移动一次,就有五蕴生起。当你再次移动,就有更多的五蕴。每次的移动,都会产生五蕴,如果你没有正确地观照它们,没有正确地了知它们,我们是无需告诉你发生什么的,你需要自己去了知。 你会想:「我要弯曲」和「我弯曲」,不是吗?每个人都如此认为。问小孩们,他们也会给予同样的答案。问那些不懂得读和写的成人,也得到同样的答案。问懂得读写的人,如果他按心中所想的话来说,也是同样的回答。但因他读得多,他将编构适合经典的答案而说:「名法和色法」(意即「心」和「身」)。这并非他自己(体验)知道的,只是编构来符合经典。在他内心深处,他在想的是:「这是『我』要弯曲,这是『我』在弯曲;这是『我』要移动,这是『我』在移动。」他也想:「『我』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我』永远存在。」这想法称为「常见」。没有人会如是想:「这个要弯曲的意欲只存于此刻。」一般人通常想:「这心过去存在,此刻在想着弯曲的『我』和以前存在的『我』是一样。」他们也想:「此刻正在想问题的『我』,未来也将继续存在着。」 当你弯曲或移动肢体时,你想:「这正在移动的肢体,和过去存在的是同一个肢体。这正在移动的『我』是和过去一样的『我』。」移动后,你又会想:「这些肢体、这『我』,一直存在。』你不曾想过它们消失。这也是「常见」。这是执取「无常」的东西为「常」,执取「无人」、「无我」的东西为「身」、为「我」。 当你顺着你的意愿弯曲或伸展,你觉得这很好。譬如说,如你感到手臂僵硬,你移动或换姿势,那僵硬便消失。你感到舒服。你觉得这很好。你觉得这是快乐。舞蹈员和业余舞者,在跳舞时弯曲和伸展,并觉得如此做非常好。他们以此为乐,并对自己感到满足。当你们在一起谈论时,你们时常晃头摆手并感到满足。你觉得这是快乐。当你做事,取得了成功,你也会觉得这很好,这很快乐。这就是你如何透过「渴爱」、执取于事物而感到喜悦。你把「无常」当作「常」而乐在其中。你将只不过是「名」和「色」蕴(身心现象),非乐、非我的东西,当作是乐、是我并沉溺其中。你对它们感到喜悦并执取它们。你也误认为它们为「真我」或「我」,并执取它们。 因此,当你弯曲、伸展或移动肢体时,「我将弯曲」的想法为执取蕴,「弯曲的动作」是执取蕴。「我将伸展」的想法是执取蕴,「伸展的动作」是执取蕴。「我将移动」的想法是执取蕴,「移动的动作」是执取蕴。我们所说需要观照的执取蕴,意指的就是这些。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看、听等过程中。当你看时,眼根,即眼睛,则显现于此。所见的目标也显现于此。两者为物质,没有认知能力。但如一个人在看的时候,未能当下予以观照,就会执取它们。他以为所看的整个物质世界为常、美、好、乐、我,并执取它。因此,物质的眼睛和所见的物质对象是执取蕴(色蕴)。 当你看时,「看」也显现,这包括四种属于心理的蕴。看的过程中单纯的了知是识蕴,看的时候感觉乐或苦为受蕴,对所见的目标形成印象为想蕴,而促使注意力去观看则为行蕴。它们组成四种属于心理的蕴。 当一个人在看时,若未能当下观照,将会认为那视觉「曾经存在过,现在还存在着。或者当一个人看到好的事物,他可能会想:「看见是好的。」如此想时,他将追寻好的和新奇的事物以享受视觉。他不惜耗费金钱、睡眠和健康去看表演和电影,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很好。如一个人不认为这是好的,他将不会浪费金钱或损及健康。认为所见或享受的是「我」、「我在享受」,就是以「渴爱」和「邪见」去执取。因为执取,所以说看时所显现的身心现象是执取蕴。 你以同样的方式执取于听、嗅、尝、触或想。尤其你以能思考、想象和忆念的心为「我」、「自我」。因此,五取蕴不是别的东西,正是当一个人看、听、感受或认知时,所显现于六根门的身心现象。你需如实地观照这些蕴的实相。观照它们并如实见到其实相──这就是内观智慧。 五、智慧与解脱 「内观是观照五取蕴」,这是按照佛陀所教导。佛陀的教导称为「经」(sutta,意即「线」)。当一个木匠将要刨平或锯一块木材时,他以墨线画一条直线。同样地,当我们实践圣道,我们以「线」也就是「经」来规划我们的行为。佛陀已给我们线,也就是训练戒德、培育定力和增长智慧的教示。你不可脱离此线并随心所欲的讲话或行动。有关观照五蕴,这里是一些取自经典的引述: 「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是无我, 无我即非我所、非我,亦非我的真我。应以正慧如实作如是观。」[30] 你必须禅修,才能了悟此无常、苦、无我的物质(色蕴)确实是无常、苦、无我。你应同样地观照受、想、行、识。观照这些五蕴为无常、苦、无我有何用?佛陀告诉我们: 「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者,则厌患色、厌患受(想、行、识)等。」 了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性质者,厌弃色,厌弃于受、想、行、识。 「厌患者,则离贪。」即是说,他已达到圣道。 「离贪者,则解脱。」 一旦达到无贪的圣道,他也达到了无烦恼的四种圣果。 「解脱则自知『已解脱』。」[31] 当你已解脱,你自己知道确实如此。也就是说,当你已成为那已断尽烦恼的阿罗汉时,你清楚知道烦恼已断尽。 这些是引用《凡无常者经》(Yadaniccasuttaṃ)[32]的经文,并且有很多类似的经典,整个《相应部.蕴品》(Khandha-saṁyutta)就是收集这些。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具戒经》[33](S䫬avanta Sutta)和《多闻经》[34](Sutavanta Sutta)这两部经。在这两部经里,摩诃俱絺罗尊者(Mah䁠Kotthika)向舍利弗尊者(S䁲iputta)提出一些问题,舍利弗尊者给予很简短但清晰的答案。摩诃俱絺罗尊者问: 「舍利弗,什么东西是一位持戒比丘应当如理作意的?」 注意这个问题中的「持戒」。如果你要修习内观以证得道、果及涅盘,最低资格你需要持戒清净。如果你没有清净戒行,你不可能期望更高的定力与智慧。舍利弗尊者回答: 「摩诃俱絺罗,五种执取蕴为持戒的比丘需要如理作意的,观它们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刺、是痛、是疾、是敌、是坏、是空、是无我。」 如此修习有何好处?舍利弗尊者继续回答: 「的确,朋友,一位持戒比丘如理作意,观此五取蕴是无常等等,可获得预流果位。」 因此,如果你要成为「预流圣者」[35]而不再投生四恶趣,你必须观照五取蕴,以证知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的性质。 但这并非到此为止,经文接着教导你也可以成为阿罗汉[36]。摩诃俱絺罗尊者继续问: 「舍利弗,什么东西为预流果位的比丘应当如理作意的?」 舍利弗回答指,一位预流圣者应当如理作意的,也是五取蕴,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那结果呢?他上升至「一来圣者」[37]。一来圣者观照什么呢?同样是五取蕴。接着他成为「不还圣者」[38]。不还圣者观照什么呢?也是五蕴。然后成为阿罗汉。阿罗汉观照什么呢?也是五蕴。因此很清楚,五取蕴正是我们必须观照的,即使已成为阿罗汉圣者也是这样。

内观要义6 马哈希尊者 实修实证内观禅修法 「在所见中将只有所见;在所闻中将只有所闻;在所觉中将只有所觉;在所知中将只有所知。」[58]

向马哈希尊者学正念10 内观禅修 问51. 尊者!那些您相信已证得涅盘的人们所描述的涅盘经验是怎么样? 那些我相信已证得涅盘的人们,所描述的涅盘经验如下: 我发现所缘和观照心突然止息。 我发现所缘和观照心被切断,就像藤蔓被斩断一样。 我看见所缘和观照心直接掉落,像是重担被卸下。 我发觉所缘和观照心脱落,好似我没抓牢它们。 我感到好像我逃开所缘和观照心。 我发现所缘和观照心突然停止,就像蜡烛被吹熄一样。 我感到我好像逃脱了所缘和观照心,就像从黑暗走入光明。 我感到我逃离所缘和观照心,好像从模糊进入清明。 我发现所缘和观照心下沉,好像沉入水中似的。 我发现所缘和观照心皆突然停止,好像短跑选手被从正面推回去似的。 我发现所缘和观照心二者皆瞬间消失。 (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全止息,根尘脱落,能所双亡)。 (《内观方法》,第二册,页38) 问52. 尊者!您相信在您指导下证悟的人有多少? 我相信有数以千计的人,在一周之内达到名色分别智,他们严格遵循指导来修习,从而生起了强大的定力,亲身经验到这一观智。也有数以千计的人,体验到名色的互动和持续变化,亦即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无常、苦、无我性质。也有数以千计的人,透过观照剎那剎那的身心现象而培养了成熟的观智之后,被认为证得道、果。 (《帝释问经讲记》,页133) 问53. 尊者!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瓶子破了,这是无常的体验吗?当我们感受到刺扎入皮肉中的刺痛感,这是苦的体验吗? 有时候,在你发现瓶子破了时,你〔认为〕见到无常;当刺扎在你的皮肉中而令你感到疼痛时,你〔认为〕见到苦。实际上,这样的无常、苦,是世俗的智慧,无助于你体悟究竟义的无我。 另一方面,当你看到当下〔身心〕现象的生灭时,才算真正体悟究竟义的无常;当你看到当下身心受瞬息变化的生灭所折磨时,你才算是看到苦。这时候,你才能说是体悟到究竟义的无我。 (《八圣道讲记》,页77) 问54. 尊者!您能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来了悟究竟义的无我吗? 有些人以为,当你观想色身为粒子而失去身体的外形、形状感之时,便是了悟到无我。事实上,透过各种方法丧失身体的实体感或形状感,并不是真正了悟无我。这是因为你仍清楚地经验着那被你认知为「我」的能知之心。这类似于所谓的无色界梵天(ar嫰a brahama)的天人,他们没有色身,但仍然把心误当作「我」。所以没有形体感,并不代表就是了悟无我。 只有当你观察当下生起的身、心现象,看到它们自行生起、灭去,不受控制时,你才是了悟到究竟义的无我。 (《具戒经讲记》,页142) 问55. 尊者!我们必须怎么做,才能体悟身心现象的无常性? 如果你时时刻刻观照身心现象,你一定会体验到它们的真实本质,看到它们生起,并立即灭去。 (《八圣道讲记》,页71) 问56. 尊者!我们应观照哪些触点? 任何的触点都可以观照。例如,若你观照臀部的触点为「触、触」,这是正确的。观照膝上的触点为「触、触」,这是正确的。观照手为「触、触」,这是正确的。观照呼吸为「触、触」,这是正确的。观照肠子或肝脏的触点为「触、触」,这是正确的。观照腹部的触点为「触、触」,这是正确的。 (《蚁蛭经讲记》,页180) 问57. 尊者!在行禅时,如果我们想要觉察到特相,我们应观察绷紧、摆动或移动吗? 佛陀说:「行时,觉知行。」当我们走路时,风界较显著。风界,会被经验为绷紧、挺起──这是风的特相;或者摆动、推动、移动──这是风的作用。但是,佛陀并未教我们观照〔并标记〕为「绷紧」、「挺起」或「移动」、「摆动」、「推动」。 佛陀实际教导的是:「行时,觉知行。」如此而已,理由是他想要给予简单易懂的方法。显然,以通俗语言来进行观照,对每个人而言是熟悉而易行的。 (《蚁蛭经讲记》,页192) 问58. 尊者!透过体悟无常,就会自动了知苦和无我,这是真的吗? 凡是无常的,皆是苦的,亦是无我的。究竟而言,它们是身心现象构成的五蕴,虽然它们有不同的名称。 (《蚁蛭经讲记》,页257) 问59. 尊者!有些人说,禅师无法确认其学生中哪些人成为预流者是不合理的。这句话是对的吗? 依他们的见解,禅师无法确认其学生之中哪些人成为预流者,也许不合理,但是就佛教传统而言,这却非常适当。唯有佛陀可以印可某人的证悟,为预流(sot䁰anna)、一来(sakad䁧䁭䫯𜉣€不还(an䁧䁭䫯𜉦ˆ–阿罗汉(arahat)。就连舍利弗尊者,也未曾这么做。所以,我们也从不如此做。这符合佛教传统。 《蚁蛭经讲记》,页257) 问60. 尊者!有人在一个月左右便能描述观智的进展,是不是太快了? 佛陀曾声称他的方法非常殊胜,甚至足以让人在一周内成为不还圣者或阿罗汉。所以,如果有人说,无论如何密集禅修,禅修者都不可能在一个月内证悟,那么他便是在污损佛陀的教导,阻碍人们修行。 (《蚁蛭经讲记》,页192) 达马聂久(Thamanaykyaw) 2001年11月17日 拉明久(Hla Myint Kyaw)英译 2002年1月21日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譬如深渊,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心净欢然。~《法句经》 无欲无有畏,恬惔无忧患,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法句经》 附录一:正念禅修的原则 一、与自己的身心同在,觉知当下的身心现象。 二、平等看待一切现象(接纳 > 放松 > 观照 > 消除敌意、执取)。 三、诚实面对自己的想法,情绪(不逃避、不包装)。 四、既专注、又放松(柔软的心)。 五、单纯地觉知(不加任何调味料:喜欢/不喜欢、好/坏)。 六、不要带着想发生什么(期待)、想阻止什么(排斥)的心来禅修。 七、禅修的进展取决于「悟」(遍知)、而「悟」需要正念的支持。 八、有信,精进才会生起;有精进,正念才能持续; 正念持续,定才能稳固;定稳固,才可能「如实知见」。 附录二:正念格言 【面对情绪】 .情绪涌现时,什么也不要做。只要静静地觉察它,静静地觉察呼吸。它不会持久,终会平息。 .想法通常只是想法而已,并非事实。试着觉察想法的来来去去,而不随之起舞。 . 心情低落时,不要相信这时的负面思维,只是像看电影般,静静看着一切。 . 如果感到厌烦、排斥、心闷,试着静静地感受它,而不是努力令它消失。最终,平静的感觉会取代这份不快乐。 【处理疼痛】 .我们身体的疼痛,往往因为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而变得更加剧烈,试着接受身体的疼痛,允许它存在那里,和它和平共处,看看会怎么样! .若我们体验到疼痛也有变化、停歇的时候,并非一直存在,我们就不会再惧怕疼痛。 .如果感到疼痛变得无法承受,难以直视,试着觉察腹部/呼吸一会儿,再观察疼痛一会儿。如果腹部/呼吸也难以觉察,允许自己缓慢地移动,正念地变换姿势。 【人际关系】 .因为我们忽略了照顾好自己,所以我们常常不经意地伤害了别人。拨出时间练习正念照顾好自己时,我们也照顾了他人。 .因为我们不能和自己和平共处,所以我们无法与他人和谐共处。 .观察自己强硬的情绪背后,是否通常隐藏着柔弱、受伤的心? .因为我们内在世界缺少和平,所以我们的外在世界也没有和平。 【洞见】 .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我」,并非恒常不变。我们的感受、情绪和想法,一直不断地在变化。 .了悟到快乐并非永恒的,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看到自己身上也有着人类共通的弱点和苦难时,我们自然变得柔软、同情,生起悲悯之心。 普为赞助、出版、阅读、流通、随喜赞叹此书者回向: 愿以此功德,分享给父母、师长、亲人、朋友,及一切生命:愿他们没有身体的痛苦、没有心理的痛苦,愿他们慈悲智慧增长,早日离苦得乐, 获得究竟的幸福。善哉!善哉!善哉!

“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可能会感到一种微妙的不安,一种无声的动荡,这不是由世界引发的,而是由不安的身心引发的。为了解决这种不适,转向内在,进入你真实自我的神圣避难所,这种平静和清晰在等待着你。 当我们将心转向内时,神就会显现为内在意识。 拉玛纳ⷩ鬥“ˆ希

常戎

瑷珲怎么读

科开头的成语

矍铄读音

姑苏蓝氏家规

90电影

徐州市花

凯迪拉克ct7

仙剑客栈攻略

浙江拼音怎么读

普布

竹节棉

法国电影爱情

赛尔号人物

全字少一横

萧红梅

行多音字组词

常用标点符号

万年龟眼镜

燃烧烈爱

张鲁一电视剧

ssd测试工具

世子是什么意思

4k纸尺寸

大久保忠邻

黑帮的复灭

用纸做枪

衡水实验中学

范冰冰主演的电影

许志安出轨

三寸天堂歌词

济南话经典方言

三生三世电视剧

游戏笔记本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兰州话

职场剧

千分之一符号

宫斗文

缝的多音字

鹿的偏旁

冯国璋故居

折纸炮

草字头一个青

常温保存

哦可以组什么词

纯爱什么意思

展信佳是什么意思

君子的品质

架子鼓教程

聊城度假区官网

蓝色多瑙河作者

儿童编发教程

阿谀奉承的近义词

ps笔刷

君有疾在腠理

陕西名小吃

娄晓娥

变故是什么意思

忖度是什么意思

笔记本英文怎么读

什么叫独体字

尺子单词

经常的英语单词

nct是什么意思

临泉高铁站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tds检测

海上牧云记演员表

西安十三朝

搞笑的小说

岩棉复合板

悬崖之上剧情

卤水点豆腐技术

因为拼音

海涅

三亚是几线城市

三十六计有哪些计

氧化铁什么颜色

拉萨夜雨原唱歌曲

漫威系列电影

冰雪奇缘简介

德国手表品牌

姚明多少岁

草原天路地图

诸葛亮是哪国的

侨民是什么意思

咱们结婚吧主题曲

员工薪资结构表

从军行的诗意

吞噬星空剧情

飞行动物

青鸟音译

无锡常住人口

晚上吃玉米好不好

瓜保熟吗

鱼鳐念什么

阿菊

初升高衔接班

明末地图

南京中学排名

害羞的英语

车限号查询

鬼祟

打破思维定势

轮虫

鬼武者1

刘毛毛

催促的意思

筱什么意思

鬼片香港

锋利无比

聒噪读音

枪械发展史

范伟最新电影

泸州是哪里

合肥地铁10号线

最好听的钢琴曲

电视剧锻刀演员表

蒋雯丽个人简介

浙江拼音怎么读

沙镇呱嗒

vivo手机壁纸

科目三教程

借酒消愁愁更愁

亘古的拼音

古装悬疑剧

烤鱼制作方法

逆鳞什么意思

tds检测

对象的意思

调多音字

我在红尘等你

1978属什么

抖腿的好处和坏处

唐朝有名的诗人

崔颢怎么读

鸟英语

撮把子是什么意思

佛仙

浴血黑帮豆瓣

棉花糖的量词

三点水加个乐

山羊的英文

蛛能组什么词语

上班英语怎么说

闲暇时光的意思

盗墓笔记结局

高粱河

临泉高铁站

学习穴位按摩

cm和inch

长安汽车logo

雅安地震是哪一年

温兆伦的歌曲

蓬巴杜夫人

掣是什么意思

泗洪话

白面是什么

四月英语

电视剧农民工

林俊杰曹操歌词

罂粟怎么读

不莱梅的音乐家

处读音

瓢的组词

全国四大火炉

礼贤下士什么意思

旌是什么意思

百岁山广告的故事

抬组词组

手动剃须刀怎么用

饱和状态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蓝磷灰

磁拼音

批站

西安省会

时尚与美

狼牙虾虎鱼

独栋小别墅

德国三大名将

交通信号灯英语

倒饬

言情电视剧

唱响新时代

人民警察警歌歌词

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束发是多少岁

鹿晗的电视剧

鬼灭之刃结局

漂4声怎么组词

一什么小溪

肉用英语怎么说

什么的情感

03年属相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钵钵鸡的制作方法

籍和藉怎么区别

踏多音字

最新视频列表

最新素材列表

相关内容推荐

拉玛那马哈希的真面目

累计热度:162534

马哈木为什么血统不纯

累计热度:183245

马哈木真的潜伏过吗

累计热度:135210

马哈希尊者死因

累计热度:173925

拉马纳马哈希

累计热度:113275

马哈木被朱瞻基杀了吗

累计热度:151908

马哈切夫图片

累计热度:190387

马哈木为什么掐于谦

累计热度:129463

马哈希尊者

累计热度:195634

马哈希电影

累计热度:125731

哈希算法的三个特点

累计热度:158432

拉玛那 马哈希尊者 文集

累计热度:108134

龙婆马哈希拉厉害吗

累计热度:191573

奥马尔 穆阿迈尔 卡扎菲

累计热度:107418

印度电影马哈希

累计热度:193871

马哈木为什么放过于谦

累计热度:117536

泰王马哈百度百科

累计热度:108415

也先的爷爷马哈木

累计热度:129376

马哈木和也先谁厉害

累计热度:125093

马哈木是谁的后人

累计热度:195638

马哈希 争议

累计热度:148039

马哈希尊者的禅修方法

累计热度:180194

守护神官马哈德效果过分了

累计热度:114970

拉玛那马哈希神通

累计热度:174610

马哈希禅法

累计热度:110564

马哈希尊者印度

累计热度:163914

缅甸马哈希尊者

累计热度:115038

马哈希是阿罗汉吗

累计热度:109617

马光月视频全集

累计热度:102741

马哈木被谁打败的

累计热度:104927

专栏内容推荐

  • 马哈希相关素材
    267 x 365 · jpeg
    • 马哈希尊者,马哈希,玛欣的尊者(第5页)_大山谷图库
    • 素材来自:dashangu.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2036 x 1665 · jpeg
    • 电子书-做你自己:斯里-拉马纳-马哈希的教诲(英)_文库-报告厅
    • 素材来自:baogaoting.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747 x 1024 · jpeg
    • 马哈希的旅馆故事与甘地的誓言:加持自己的最高心法 文/谭校长1、昨晚一位朋友从深圳来,聊得很欢。他这两年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佛学,很用功地个人修炼 ...
    • 素材来自:xueqiu.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450 x 683 · png
    • 马哈希尊者,马哈希,玛欣的尊者(第5页)_大山谷图库
    • 素材来自:dashangu.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960 x 682 · jpeg
    • 马哈希,马哈希尊者_大山谷图库
    • 素材来自:dashangu.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490 x 678 · jpeg
    • 马哈希大师新传 - 禅修网 | 文字资料
    • 素材来自:chanxiu.com.cn
  • 马哈希相关素材
    690 x 515 · jpeg
    • 马哈希,马哈希尊者_大山谷图库
    • 素材来自:dashangu.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687 x 960 · jpeg
    • 马哈希大师新传_Ksitiputra_愚童_新浪博客
    • 素材来自:blog.sina.com.cn
  • 马哈希相关素材
    722 x 1113 · jpeg
    • 电子书-做你自己:斯里-拉马纳-马哈希的教诲(英)_文库-报告厅
    • 素材来自:baogaoting.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280 x 720 · jpeg
    • 火影忍者:区区沙砾不及我半分,哈希拉马你快来呀!_腾讯视频}
    • 素材来自:v.qq.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636 x 405 · png
    • 拉玛那·马哈希 - 快懂百科
    • 素材来自:baike.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641 x 960 · jpeg
    • 马哈希大师新传 - 禅修网 | 文字资料
    • 素材来自:chanxiu.com.cn
  • 马哈希相关素材
    640 x 757 · jpeg
    • 拉玛那·马哈希 - 快懂百科
    • 素材来自:baike.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024 x 720 · jpeg
    • 马哈希大师新传 | 四念处内观禅法
    • 素材来自:nanchuanfofa.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960 x 687 · jpeg
    • 马哈希大师新传 - 禅修网 | 文字资料
    • 素材来自:chanxiu.com.cn
  • 马哈希相关素材
    640 x 666 · png
    • 圣者 | 拉马那·马哈希的生平 - 知乎
    • 素材来自:zhuanlan.zhihu.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342 x 480 · jpeg
    • 马哈希_免费下载_最新电影_电影港
    • 素材来自:dygang.tv
  • 马哈希相关素材
    2560 x 1979 · jpeg
    • 1個月3度住進心臟醫院 96歲大馬前首相馬哈迪送加護病房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 素材来自:ettoday.net
  • 马哈希相关素材
    476 x 700 · jpeg
    • 马哈希的旅馆故事与甘地的誓言:加持自己的最高心法 文/谭校长1、昨晚一位朋友从深圳来,聊得很欢。他这两年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佛学,很用功地个人修炼 ...
    • 素材来自:xueqiu.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080 x 432 · jpeg
    • 黄集初:马哈迪有可能再度独裁吗?|端传媒 Initium Media
    • 素材来自:theinitium.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000 x 667 · jpeg
    • 瑪哈泰寺旅遊指南 | 熱門景點資訊、交通地圖 | ezTravel易遊網
    • 素材来自:vacation.eztravel.com.tw
  • 马哈希相关素材
    2340 x 4160 · jpeg
    • 向马哈希大师学正念II | 四念处内观禅法
    • 素材来自:nanchuanfofa.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920 x 1280 · jpeg
    • 凱旋旅行社(巨匠旅遊)|Artisan Tour - 印度世界遺產(二)大理石之夢―泰姬瑪哈陵
    • 素材来自:artisan.com.tw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000 x 600 · jpeg
    • 马哈迪再抨反贪会无理,“椰浆饭收据也需留42年?”
    • 素材来自:malaysiakini.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899 x 609 · jpeg
    • 马哈迪:不再与行动党勾结 巫统才能起死回生 | 国内 |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 素材来自:orientaldaily.com.my
  • 马哈希相关素材
    690 x 460 · jpeg
    • 马哈迪再玩种族课题/南洋社论
    • 素材来自:enanyang.my
  • 马哈希相关素材
    940 x 688 · jpeg
    • 喜讯连连,ZZZ,马哈奇2024首战皆告捷,中国男双或澳网再取胜|马哈奇|张之臻|澳网_新浪新闻
    • 素材来自:k.sina.com.cn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200 x 628 · jpeg
    • 新瑪奇Mabinogi正式官網
    • 素材来自:mabinogi.beanfun.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730 x 973 · jpeg
    • 表情包|Tag|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 素材来自:hk.epochtimes.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438 x 843 · jpeg
    • 伊朗著名景点,伊朗旅游景点_大山谷图库
    • 素材来自:dashangu.com
  • 马哈希相关素材
    800 x 533 · jpeg
    • 哈士奇成交通事故聯單「當事人」!慘遭女主人訓斥眼神死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素材来自:news.ltn.com.tw
  • 马哈希相关素材
    800 x 500 · jpeg
    • 马哈迪状况良好 但仍须留院观察 | 联合早报
    • 素材来自:zaobao.com.sg
  • 马哈希相关素材
    474 x 474 · jpeg
    • 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_百度百科
    • 素材来自:baike.baidu.hk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200 x 630 · jpeg
    • 马哈迪受感染 入住国家心脏中心
    • 素材来自:enanyang.my
  • 马哈希相关素材
    1000 x 667 · jpeg
    • 泰姬瑪哈陵旅遊指南 | 熱門景點資訊、交通地圖 | ezTravel易遊網
    • 素材来自:vacation.eztravel.com.tw
素材来自:查看更多內容

随机内容推荐

经济管理期刊级别
常见介词
中央行政学院
首席合规官
斯特布鲁克
十大知识领域
性生活的
背部骨头图解大全
姜容樵
卓伟是什么人物
颜家庙碑高清
网络迷因
人身体结构图
预防接种证图片
六冲六合
男鞋推荐品牌
基线检查
二级价格歧视例子
江照黎明剧情介绍
表皮层有多厚
姜黄片
金陵女大
洪椿坪
基本群
故宫建筑介绍
出院救护车
三级片图
巨蟹宫
租赁业
目录结构
法律五院四系
个人风格
感激之情
扎尕
百胜图
半加器和全加器
酸野是什么
唐医生的一切
食疗秘方
2v1
沙滩冲浪
今日早安问候语
大图网素材
扫图识别皮肤病
洮西之战
粉碎性骨折图片
道德经介绍
耳道结构示意图
慢性病报销比例
减量法称量
国庆节头像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叉乘右手定则
天赋自测表
50岁男人照片
雪龙二号
css超出换行
进口食用油充氮保鲜技术
林明卿
while函数
udem
天津物价高吗
软能力
法语和英语哪个难
双性主受
拼音r怎么读
马克生态园
睡美人作者
辅存
中药桔梗图片大全
迪幂孟扎
工程伦理问题
唐朝的地图
床上虫子
激光干涉
赤足队
有毒的蝴蝶
新产品开发流程图
微信表情包管理
双性主受
菜的种类大全图片
福建第一大岛
武大郎怎么死的
系带旁腺增生图片
车窗外图片
同性恋交友网站
咨询师考试科目
阮力
彭头山文化
o32
侗族村寨
街娃儿
萨兰达
数据透视表快捷键
和天下白沙
智能扫描
简单的施工进度表
反射光线怎么画
塔塔尔族服饰
耳道结构示意图
单元思维导图
舟山和宁波的关系
男女性爱啪啪啪
婚礼气球布置图片
边牧头像
耶洛奈夫
欧美性爱伦理片
心理认知障碍
赋篇
小孔成像实验图片
薄层板的制备
论语子路篇
无边记
调度自动化
非常可乐图片
乾坤八卦口诀
史延芹
史延芹
道之法
kamailio
生育津贴标准
何猷君和奚梦瑶
当代英雄人物
h小说耽美
日活电影
真的有灵魂存在吗
舒良树
查理犬
正常尺骨茎突图片
颈动脉位置示意图
脓包型痘痘图片
海格哈利波特
细胞间脂质
古象雄王国
iec60529
喀吾图
声聚焦
模电基础知识总结
范进中举图片
《致良知》原文
张雪峰谈药学考研
美国吸毒犯法吗
布云朝克特
知沟
屏蔽泵结构图
西安鼓楼简介
破窗器哪个牌子好
熏鸡图片
c函数
水凝胶材料
数字单位名称大全
中国银行查征信
经络图解十二经脉
采购ABMgood
伊朗用什么货币
贡眉好还是寿眉好
天瓶座女生性格
寿眉和贡眉哪种好
李婷李倩
海伦凯勒照片
帅气的女生头像
楚灭越之战
难过伤心的图片
cv计算机
警察荣誉豆瓣
好看的饺子图片
2023情人节
摇光星
野馄饨是什么意思
外耳廓
迎春爆珠
蓝帽认证
货车救援
id2
怎么画侧脸
大清国一号界碑
诺米代谢
杨幂gucci
内网网段
外阴白斑图片百度
杜卡迪950s
成人学历报考
朝日唯品
徐国琴
pga高尔夫
国家能力
下乾上巽
福建行政区划图
杨文安
广口液氮容器
快递可以寄刀具吗
梅姨图片
二年级数学书
开封相国寺简介
熊猫电脑壁纸
联想拯救者驱动
剑圣于承惠
截长图工具
瘪嘴图片
秋天风景画

今日热点推荐

韩国总统发布紧急戒严令
马斯克千亿美元薪酬梦又被她击碎
2024读懂中国
韩媒发布韩国军人撤出国会画面
男子转账被限额怒问银行
韩前总统文在寅发声
周密向周芯竹道歉
金龟子女儿因孩子断奶崩溃大哭
联合国成少爷名媛打卡地
外媒关注中国发现世界最大金矿
韩国会会议通过解除戒严决议
女硕士患精神分裂症失踪15年被找回
韩国总统府周边进入全面管制状态
苏州一露营者在帐篷内身亡
韩国议长称通知总统要求解除戒严令
娜扎经纪人回应有明星相
香奈儿大秀 死亡打光
乔欣被曝结婚后首现身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深夜发布提醒
朱志鑫的酒窝
南韩汪峰
男子与军嫂同居4年被判刑
韩空降部队打碎玻璃窗进入国会
大年三十将消失五年
李在明要求韩国国会外军警撤退
离岸人民币跌近300点
韩要求罢工的医生48小时内返岗
19岁机车女网红因车祸去世
凯特哭着谈泰坦尼克号后直面身材羞辱
难怪有故人之姿 原来是故人之子
韩国部分网站瘫痪
花洛莉亚因广告存性暗示被罚
进入韩国国会主楼的军人全部撤出
山东舞蹈统考明确考生不得化妆
在韩中国公民紧急求助电话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声明
TWICE
孙俪女儿甄嬛写真
白宫回应韩国总统发布紧急戒严令
中国银行回应男子转账遇限额
韩国国会可投票推翻总统戒严令
患精神分裂症失踪15年女硕士哥哥发声
韩元汇率迅速下跌
特鲁多吐槽美加征关税
继承者们
我是刑警
美方说一套做一套实施单边霸凌行径
还有一个月就是2025了
于正退网也这样
T1四连败

【版权声明】内容转摘请注明来源:http://maijichuang.cn/rt6sf1_20241203 本文标题:《马哈希最新娱乐体验_马哈木为什么血统不纯(2024年12月深度解析)》

本站禁止使用代理访问,建议使用真实IP访问当前页面。

当前用户设备IP:3.147.73.85

当前用户设备UA:Mozilla/5.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ompatible; ClaudeBot/1.0; +claudebot@anthropic.com)